当前位置:学会论坛  
 
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5/12/22 10:12:37  阅读:494

 

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科技思想库课题

 

 

 

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

人才支撑调查与研究

 

 

课题名称: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人才支撑

调查与研究            

承担单位:  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学会          

课题负责人:          王朗玲              

 

 

 

 

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

2015 2

 

 

 

 

 

调 研 组 组 长:王朗玲  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学会 会长

黑龙江东方学院  主任教授

调研组主要成员:刘志刚  黑龙江职业学院  教授

                曹张龙  黑龙江东方学院  讲师

                姚建设  黑龙江东方学院  讲师

                  波 中国金属进出口公司哈尔滨分公司 高级经济师

                 史秀云 黑龙江金融学院 教授

                   永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研究员

 

 

 


 

 

本课题从龙丝路经济带发展的人才需求和供给出发,提出人才是“龙丝路”经济带发展的最重要的支撑。龙丝路经济带发展需要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外语类人才,特别是俄语专业人才;需要多样化的专业人才,覆盖铁路运输、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服务、能源、生态、机械、农业等技术领域的各层次的专业人才;迫切需要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协调各方机制,制定适宜的战略,进行顶层设计。从人才供给的角度看,虽然我省依然具有俄语人才培养优势,但是从开设俄语的学校和毕业生来看,与历史相比差距比较大。由于“龙丝路”经济带几乎涵盖了一二三产业的全部专业,特别是传统产业升级换代和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这又与全国各地区各行业所需的人才相重合,必然产生人才的竞争。我省是不发达地区,在人才争夺中不具备优势。具有全球视野和战略眼光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是我省得急需。目前存在的情况是我省由于经济发展速度低于发达地区,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外流严重。些远远无法满足我省的需求。特别是国家一路一带战略的推出,对于懂俄语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争夺更为明显。因此龙丝路经济带发展人才的供给远远小于需求。为此,应该发挥我省地域优势, 培养应用型俄语人才。重视高等职业教育,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了解龙丝路经济带中俄经贸合作的难点和问题加快培养和引进高层次的对俄经贸专家。转变用人观念 创新高层次人才引用模式,提供成果转化的平台和发挥作用的空间留住人才。构建人才发展的良性社会环境 使人才支撑具有可持续性。

 


 


 

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人才支撑调查与研究

 

中蒙俄经济走廊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是我国一路一带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黑龙江省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发挥“龙丝路”经济带的载体作用,我省可以巩固俄罗斯市场,拓展欧洲、东北亚及其他地区市场,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打造外向型经济发展新平台。为了实现这一战略构想,我省要构建哈满俄欧铁路跨境运输系统,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强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加大能源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加强跨境产业园区、产业链建设,广泛开展人文科技交流合作。这样就形成贯通欧亚的国际陆海大通道,国内外贸易发展的大平台,产业集中集聚的增长带,构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格局。而要完成这一龙江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没有人才的支撑是无法做到的。为此,我们有必要对“龙丝路”经济带的人才需求加以调研和认真的思考。

一、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人才是“龙丝路”经济带发展的最重要的支撑。在这一带上有许多国家,特别是俄罗斯,情况比较复杂,要想成功地开展有关工作,推动经济社会全方位的发展,往往涉及到安全、市场、工程、技术、宗教、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具体问题。要在这种复杂的环境当中成功,不仅需要专家,更需要有全局视野的复合人才。

首先,需要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外语类人才,特别是俄语专业人才,与俄罗斯及其他国家沟通。外语是沟通不同语言国家的工具。改革开放这些年,我国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吸引外资,使得外语的学习得到了全国各阶层的高度重视。特别是中美、欧盟贸易的发展,使得英语受到热烈的追捧,全国掀起学习英语的热潮。俄罗斯及其东欧国家由于政治经济的不发达,特别是中俄贸易额的不高,使得俄语在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后移。随着中俄及其相关国家贸易额的上升和交流的增多,对俄语的需求量也在日益增加。俄语不仅是俄罗斯人的民族语言。目前全球使用俄语的国家有20多个,使用人数将近3亿。随着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中国企业将越来越需要俄语人才,以开拓中亚、东欧等俄语国家的市场。据金吉列俄乌部留学专家介绍,这几年来,中俄两国政府为改善贸易结构,已专门成立了中俄机电商会。但中俄两国间商贸、科技领域的深入合作,却正面临人才紧缺、供不应求的窘境,相当多的国人对中俄关系及国际格局也缺乏全面的了解,非常不利于两国经济贸易的快速发展。2015年国家公务员招考中,外交部俄语职位需求14名,商务部俄语职位需求11名,需求量在小语种岗位中最多。由此可见,俄语人才存在比较大的缺口。随着中俄双方首脑的频繁互访,中俄在铁路、油气、通讯等方面签署了大量的合作协议,因此中铁、中石油、中石化、华为等企业纷纷开始大量招聘精通俄语的专业人才。除了传统的翻译类、贸易类俄语人才,在某一个专业领域拥有突出经验和表现的人,将在未来几年内十分抢手。特别是像IT、家电、金融、机械设备等行业,中俄合作的深度在加大,人才缺口比较大。我省“龙丝路”经济带上所对的国家和地区恰恰绝大部分是讲俄语的国家和地区,对俄语有大量需求,更需要   “俄语通”。因此,黑龙江省的外贸人才需求仍以对俄贸易人才需求为主。目前,黑龙江省正在以俄罗斯入世为契机,在我国科技兴贸战略指引下,增强高新技术贸易的出口竞争力,升级对俄贸易商品结构。同时,黑龙江省正在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将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结合,先进适用技术与高新技术相结合,进行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黑龙江省的对俄贸易结构升级和产业调整是在开放的经济环境下进行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国际经济合作,尤其是科技合作,这亟待需要掌握俄语和国际技术贸易知识的专业人才。

其次,需要多样化的专业人才,覆盖铁路运输、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服务、能源、生态、机械、农业等技术领域的各层次的专业人才。“龙丝路”经济带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的积聚和集中。一是传统产业的转型和升级,二是新兴产业的构建和发展,三是中小企业的创新和创业,四是产业链的延伸、发展和完善等。特别是“龙丝路”经济带上有众多的节点,包括广袤的地区和城市,其产业布局、基础设施、交通运输系统等建设不但需要高层次人才,也需要大量的中低层次的人才。实际上,“龙丝路”带的建设需要各个领域的多层次人才,特别是产业结构转型和新兴产业的人才。“龙丝路”经济带对各领域的人才是存在着高度的梯度需求。现在我省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不但存在着数量和质量的要求,更有年龄上的要求。

最后,迫切需要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协调各方机制,制定适宜的战略,进行顶层设计。近些年,中俄两国高层频繁会晤,这在国际格局发生重大调整的当下,成熟稳定、充满生机的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无论在国际事务中,还是在地区合作上,都更凸显出巨大的意义和价值。随着科技社会等领域的深入合作,就需要相当多的人对中俄关系及国际格局有全面的了解,以促进两国经济贸易的快速发展。所以,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是“龙丝路”经济带不可或缺和迫切需要的。他们的全球观念和战略眼光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龙丝路”经济带发展的进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省是老工业基地,深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受区域整体观念和地域文化的制约,全社会思想解放和创新程度与发达省份相比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具有全球视野和战略眼光并了解我省实际的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是迫切需要的。

二、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人才的供给

我省与俄罗斯边境长度约2981公里,占中俄边界总长约70%,拥有国家一类口岸25个,占全国一类口岸数量的近十分之一。其中对俄边境口岸15个,占全国对俄边境口岸的70%。我省对俄贸易额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50%以上,占全国对俄贸易总额的1/4。2013年全省对俄进出口总额为223.6亿美元,同比增长5.8%,占全省进出口额比上年增长1.2个百分点,57.5%,占全国对俄进出口总额的25.1%,同比增加0.9个百分点,在全国对俄贸易各省区中名列首位。其中对俄出口总额为69.1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值的30.9%,同比增长34%;从俄进口完成154.6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值的69.1%。中俄贸易在我省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对俄语专业和复合人才的需求也远远大于其他省份。

我省由于历史原因,在中国对俄经贸合作的300年历史过程中,都能抢上对俄经贸合作的“头把交椅”,除了地缘优势外,最主要的是黑龙江省具有大批懂俄语人才。历史上哈尔滨曾被俄罗斯人誉为“俄侨的首都”。在上世纪20年代左右,哈尔滨俄侨曾达到40万人,他们及他们后人兴办俄语学校、开办企业等,使哈尔滨成为 “东方莫斯科”。哈尔滨的许多老年人都会讲几句俄语,许多食品沿用了俄语的译音,俄语传统优势明显。

然而,随着上世纪60年代中俄关系恶化和改革开发放以来,中美贸易快速发展,贸易额的迅速扩大,使得英语的影响力和地位直线上升。而俄罗斯经济发展缓慢,加之俄罗斯政治体制的巨变,俄语的影响力的地位下降,原来成系统的从小学到大学的俄语教学逐步衰退并被英语替代。目前,我省设有俄语和对俄贸易等专业的大学有20所,每年招收的大学生有1722人左右,占全国招生总数2080人的82.8%.从开设俄语的学校和毕业生来看,我省依然是培养俄语人才的大省,但是,与历史相比差距比较大。一是学俄语的大学生数量锐减,质量不太高。因为缺少系统的俄语教学,许多大学的俄语及其对俄贸易专业的学生是从“零起点”开始学习俄语,其俄语水平受到时间的限制,很难成为“俄语通”;二是现在的大学都是以英语学习为主,学生留学欧美成风,专业加外语的复合型人才世纪绝大多数是英语加专业,俄语专业的人才十分稀少。特别是现在社会上家长从小鼓励孩子学英语,俄语的语言环境与过去有较大的差距。

随着近年中俄两国政治、经济关系持续发展,赴俄留学的中国学生呈增长态势。据中国驻俄罗斯大使李辉透露,2013年,在俄中国留学生近2万人,2014年达到约2.5万人。两国领导人商定,2020年双方将互派10万留学生。现在,中俄政治和经济的密切联系为俄语人才的供给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俄罗斯卢布的贬值使得赴俄留学成本大大降低,俄罗斯各院校也积极改善条件加大对中国留学生的吸引力,赴俄留学会逐年增加。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的发展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资金、技术、管理、人才、政策等是产业发展的要素。这些要素中最重要的是人才。“龙丝路”经济带的发展首先要能吸引众多的多样化专业人才的积极参与。然而,在我国构建一路一带整体发展战略中,各地区对人才的争夺尤为激烈。“龙丝路”经济带几乎涵盖了一二三产业的全部专业,特别是传统产业升级换代和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这又与全国各地区各行业所需的人才相重合,必然产生人才的竞争。

以现在求职的热门专业---互联网服务行业为例,在近两年中该行业正以摧枯拉朽之势改变着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而它们巨大的吸金能量和对人才的巨大需求和渴望,也使得这两年互联网企业的涨薪速度曲线几近陡直向上。

一般来说,在一线城市,以BAT为代表的一线互联网企业给应届毕业生的起薪并不高,但只要工作拼命、能力出众,实际上入职后的2、3年里就很容易拿到10万元以上的年薪。而在三线互联网公司,同等条件下,普通技术员工的年薪一般能达到15万元左右。而准二线的互联网公司的普通员工薪水基本也能达到或超过20万元,这是许多传统行业无法相比的。工作经验超过5年后,互联网企业中的收入差距就会拉大。除了技术人员外,还有两类人才是许多互联网企业,尤其是中小电商急需的人才类型。一类是熟悉网络市场营销的专业人才。B2B企业和B2C企业都对这类人才有较高的渴求。另一类是懂电子商务专业技能的人才。数据显示,浙江省、广东省、上海市、北京市的收入水平最高。由此可见,中国互联网企业目前还是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和大北京这三大经济最发达的都市圈。我省的高校相类似的专业每年培养的毕业生,大都流向这三大都市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电商行业急速发展是人才争夺越来越激烈。来自于淘宝大学的统计数据显示,整个电商行业未来3年的人才缺口将达到445.7万,电商从业人员直线上升。

面对巨大的人才缺口,许多电商或者是意欲进入电商行业的传统企业不得不采取极端做法,高薪“挖角”就是最为常见的手段之一。只要有人愿意跳槽,平均薪水涨幅为30%甚至是50%。我省大专院校和社会机构培养的毕业生和熟练的员工大都向发达地区寻求发展机会。这就迫使我省在人才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电商实际上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以旅游业为例,数据表明,近3年来,中国在线旅游行业复合增长率超过3成,使得传统旅行社越来越看重在线旅游市场的力量。国际知名咨询研究机构艾瑞咨询数据表明,2011~2013年,在线旅游市场交易规模分别达到1313.9亿元、1708.6亿元和2204.6亿元,同比增幅分别达到38.5%、30.0%和29.0%,其增幅要高于国内旅游市场的整体水平。艾瑞咨询预测,到2017年,中国在线旅游市场交易规模将达到4650亿元,复合增长率超过20%。而现在存在的问题是旅游院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脱节。许多大学毕业生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差,无法满足企业需求。特别是由于现在旅游业和电子商务业越来越密不可分,很多高校相继开设旅游管理和电子商务专业,但是将旅游电商两者结合起来的专业很少,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

我省旅游业近几年高速发展,特别是对俄旅游人数连年增长。2010年接待俄罗斯入境游客132万人次,达到了中国俄罗斯入境旅游的半数。2011年接待俄罗斯入境游客146万人次,2012年接待俄罗斯入境游客153万人次,已经接近中国俄罗斯人入境旅游的60%。在这种情况下,懂俄语、旅游和电子商务的人才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更值得注意的是电子商务是年轻人从事的行业,人口的年轻化是电子商务的基础。而我省人口总量保持低速增长。全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结果显示,2010年11月1日全省常住总人口(以下简称总人口)3831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86%,总量居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第15位。历次人口普查数据比较表明,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以前全省人口增长速度较快,其中以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人口增长速度为最快,1949—1982年33年间我省年均人口增长率高达3.63%,明显高于全国同期(1.93%)增长速度。1990—2000年即第四、五次全省人口普查期间人口增长速度较缓慢,尤其是2000年之后人口增长速度最为缓慢,年均增长速度为0.38%,低于全国同期0.57%增长速度。我省人口年龄结构正在步入老年型人口社会。从2010年开始,未来10年陆续进入(新增)劳动年龄人口即6—15岁人口328.6 万,比2000年相应年龄段的551.6万大幅减少223万人,减少40.43%,占总人口的比重也相应下降6.6个百分点;而退出劳动力年龄的人口即55—64岁人口为449.8万人,比2000年相应年龄段的254.8万大幅增加195万,增加76.53%,占总人口的比重也相应上升4.7个百分点。2013年初我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570万,占全省总人口的14.87%。截止到2014年9月,黑龙江省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经超过572.6万,占人口总数的14.93%。而且呈现绝对数量多、增长速度快、高龄人口比例高、家庭日益空巢化的特点。据预测,2020年我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765万,老龄化水平将达19%。而我省是近几年来人口外流的城市,特别是年轻人口的流出数量较大。届时年轻劳动力的短缺必将制约着我省“龙丝路带的建设和发展。

劳动年龄人口是劳动力资源的主体,其受教育程度,直接影响着劳动力资源的素质,直接影响着经济的发展。近10年来,我省的教育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劳动年龄人口文化素质得到极大的提升。具体表现为一是高学历人口增长幅度大,低学历人口显著下降。2010年,全省劳动年龄人口中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有323.3万人,比1990年多157.9万人,占全部劳动年龄人口的12%,提高5.3个百分点;小学下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年龄人口有447.3万人,比2000年少18.4人,占全部劳动年龄人口的16.57%,下降8.83%。二是女性劳动年龄人口的受教育机会增加。随着妇女地位的不断提高、女性受教育的机会和人数不断增加。2010年,全省女性劳动年龄人口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人口比2000年减少123.1万人;初中、高中和大学及专科以上受教育程度的劳动年龄人口分别比2000年增加105.08万人、13.91万人和8.33万人。2010年,全省就业人口总数为2065.6万人,比2000年增加192.6万人,增长0.26%。16岁及以上人口就业率为48.76%。男性就业人口占全省就业人口的58.02%,女性占41.98%,男性就业人口多于女性就业人口。全省就业人口主要集中在农业、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分别为1142.4万人、146.2万人、182.8万人和105.7万人,这4 个行业吸纳了全省76.36%的就业人口。有三个行业的男性就业人口比重较高,分别为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85.42%、建筑业85.07%和采矿业79.60%。

2010年,从就业人员职业构成分布上看,农、林、牧、渔、水利业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的54.92%,达到1134.5万人;其次是商务服务人员、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分别为338.9万人、321.6万人,专业技术人员为156.2万人,占全部就业人员的7.56%,低于2000年的7.86%。专业技术人员在就业人口的比重降低,对我省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十分不利。服务业就业比重提升明显,2010年全省商业服务人员比重为16.41%,与2000年相比提高5.22个百分点,说明我省的第三产业发展迅速。男性就业人员比重大部分职业大于女性,其中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不便分类的其他从业人员、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都超过70%,也从另一个面反映了女性就业要弱于男性。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结果显示,全省具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349.23万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575.70万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724.53万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为921.14万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全省每十万人拥有的各种文化程度人口      单位:人  

 

年份

大专及以上

高中

初中

小学

1990

2139

11729

28460

34089

2000

4797

13866

38863

31253

2010

9114

15025

45010

24042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全省每10万人中拥有各种文化程度的人口呈“三升一降”趋势。即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4797人上升为9114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3866人上升为15025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8863 人上升为45010 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1253人下降为24042人。全省平均每十万人拥有小学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共计93193人,高于全国88529人的同期平均水平。每十万人拥有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共计69151人,也高于全国61750人的同期平均水平。

“六普”数据结果显示,全省农、林、牧、渔业就业人口比重最大,依然占绝对优势,比全国同期高近七个百分点,随着畜牧业加速发展并逐步成为主导产业,种植业比重逐步下降,农业的抗干扰能力有所加强,进一步突显了我省大农业在全国的重要战略地位。同时,随着我省调整产业结构的不断深入,“十一五”期间实现节能400万吨,加大淘汰电力、水泥、煤炭、焦炭、铁合金、造纸、酒精等行业落后生产能力,同时在加大投资力度的双重作用下,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小幅下降,而第三产业在调整中得到了加速发展。但需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是,价值链的末端、过度成熟或夕阳产业的末端,尤其是技术性要求不高、工资待遇差的低端产业,如采矿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等所占比重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结果显示,全省农、林、牧、渔、水利业就业人口占全部就业人口的54.92%,其次是商业服务人员和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分别占全部就业人口的16.41%、15.57%。可见,我省就业人口仍以直接从事体力劳动为主,三者合计比重高达86.9%。与十年前相比,一方面直接从事体力劳动就业人口比重又提高1.73个百分点,这主要是由于商业服务业就业人口所占比重大幅度提高5.22个百分点所致;另一方面全省农、林、牧、渔、水利业就业人口所占比重由2000年的57.69%降为54.92%,下降2.77个百分点,这与我省调整产业结构直接相关。

十年间我省就业人口所占比重“一升一降”的特征明显。一是商业服务人员比重为16.41%,比十年前上升5.22个百分点,二是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重为7.56%,比十年前的7.86%下降0.3个百分点。服务业就业人口所占比重提升明显,从职业分类上表明我省第三产业的发展迅速。可值得警惕的是第三产业中从事传统服务业的人员比例较高,现代服务业比重不高,第三产业的升级换代也受到人才结构的制约。另一方面,我省专业技术人员所占就业人口比重的降低,可能对我省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带来不利影响。这也表明,我省教育水平较高,高素质的年轻劳动力外流明显,这就削弱了我省的竞争力。

据统计,2013年末,我省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中,位居前三位的行业是:批发和零售业39955个,占22.9%;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35461个,占20.4%;制造业24476个,占14%。在有证照个体经营户中,位居前三位的行业是:批发和零售业391727个,占43.8%;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305802个,占34.2%;住宿和餐饮业79264个,占8.9%。全省共有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企业法人单位108631个。其中,内资企业占99.2%,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0.3%,外商投资企业占0.5%。内资企业中,国有企业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的3.7%,私营企业占46.4%。全省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6512240人。有证照个体经营户从业人员2103408人。在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位居前三位的行业是:制造业1401899人,占21.5%;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732183人,占11.2%;采矿业594973人,占9.1%。在有证照个体经营户从业人员中,位居前三位的行业是:批发和零售业892004人,占42.4%;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596088人,占28.3%;住宿和餐饮业277803人,占13.2%全省共有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小微企业法人单位103679个,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95.4%。其中,位居前三位的行业是:工业26916个,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24.8%;批发业22796个,占21%;零售业14744个,占13.6%。

小微企业从业人员2049942人,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20.6%;批发业232086人,占4.8%;建筑业229770人,占4.8%。小微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16851.4亿元,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24.2%。其中,位居前三位的行业是:工业5767.8亿元,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8.3%;房地产开发经营3822.3亿元,占5.5%;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089.4亿元,占3%。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企业法人单位中,有战略性新兴产业活动的企业法人单位272个,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0.3%。其中,节能环保产业117个,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0.1%。有战略性新兴产业活动的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92858人,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1.9%。其中,节能环保产业39948人,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0.8%。

在工业企业法人单位中,采矿业1866个,制造业24430个,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1307个,分别占6.8%、88.5%和4.7%。 在工业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采矿业占27.2%,制造业占64.1%,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占8.7%。在工业行业大类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从业人员数位居前三位,分别占19.5%、10.5%和7.4%。

2013年末,全省共有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制造业)企业法人单位183个,占规模以上制造业的比重为4.9%。2013年末,全省共有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制造业)企业法人单位183个,占规模以上制造业的比重为4.9%。 

从以上数据可以说明我省结构转型之艰难和吸引和留住,各层次人才,特别是产业结构升级换代、转型和新兴产业所需的人才的迫切性。

具有全球视野和战略眼光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是我省得急需。这种人才的供给来源于三方面:一是本土成长起来的在实践中涌现出来的人才,二是国内外引进的人才,三是高等教育培养的青年后备人才。目前存在的情况是我省由于经济发展速度低于发达地区,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外流严重。发达省份的高校为吸引我省青年学科带头人,开出非常优厚的条件,甚至将一个团队全部挖走。由于我省的政策和工作,近几年这种现象有所缓解,但青年后备人才的外流仍然不可忽视。为了吸引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我省不间断地出台各种政策,吸引博士后、学科带头人等一系列的政策的确使一批高层次人才落户我省,但是这些远远无法满足我省的需求。特别是国家一路一带战略的推出,对于懂俄语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争夺更为明显。这方面人才的供给远远小于需求。

 

三、关于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人才支撑的建议

中蒙俄经济走廊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是我国一路一带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黑龙江省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发挥“龙丝路”经济带的载体作用,我省可以巩固俄罗斯市场,拓展欧洲、东北亚及其他地区市场,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打造外向型经济发展新平台。龙丝路”经济带几乎涵盖了一二三产业的全部专业,特别是传统产业升级换代和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这又与全国各地区各行业所需的人才相重合,必然产生人才的竞争。同时近十年间我省就业人口所占比重一升一降的特征明显。一是商业服务人员比重为16.41%,比十年前上升5.22个百分点,二是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重为7.56%,比十年前的7.86%下降0.3个百分点。服务业就业人口所占比重提升明显,从职业分类上表明我省第三产业的发展迅速。可值得警惕的是第三产业中从事传统服务业的人员比例较高,现代服务业比重不高,第三产业的升级换代也受到人才结构的制约。另一方面,我省专业技术人员所占就业人口比重的降低,可能对我省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带来不利影响。这也表明,我省教育水平较高,高素质的年轻劳动力外流明显,这就削弱了我省的竞争力。这直接影响了 ““龙丝路”经济带发展的人才需求。为此,为此,我们建议:

1. 发挥我省地域优势 培养应用型俄语人才

首先要加大俄语学习的系统性,应该在在中学开设俄语课,奠定我省高校培养俄语人才的基础。其次,高校应当注重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和模式的创新,加强应用型俄语人才的培养。再次,加强和支持中俄联合办学及师生之间的交流,最大瞎按度的培养精通俄语的应用性人才。最后,加强俄语师资的培养,特别是中学俄语师资的培养。   

2. 重视高等职业教育  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引

高技能人才必须遵循引进为辅、培养为主的战略。其方法一是要加强舆论造势,为高技能人才的涌现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建议考虑建立首席技师制度切实提高技术工人的实际待遇和社会地位。二是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将应用性本科大学和职业院校都纳入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之中,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加快发展高级技工教育。三是充分发挥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主体的作用。企业一方面要引进急需的高技能人才,更要快速的将初中级技工通过实践培养为高级技工,实行引培并举。四是政府要加强对高技能人才有关职业标准的开发和相关政策措施的制定。要推进职业培训市场化和中介机构的管理,要提高高技能人才信息的透明度和管理,同时学习国外,特别是德国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经验,使我省高技能人才适应龙丝路经济带发展的需要。

    3. 了解龙丝路经济带中俄经贸合作的难点和问题 加快培养和引进高层次的对俄经贸专家

为加快培养和引进高层次的对俄经贸专家一要充分发挥在俄罗斯工作过的官员、专家学者和企业家的作用,倾听他们的对策建议;二要大力引进国内外对俄贸易高端人才,认真执行省委省政府关于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激励人才创新创业若干政策的意见;三要加大我省高等院校培养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力度,并使之在中俄学术交流和到俄学习过程中增加对俄罗斯国情的了解,并深入到中俄企业中,了解经济和企业的实际运行,成为对俄贸易的专家。

    4. 转变用人观念 创新高层次人才引用模式

在我国逐渐推进市场化的进程中,人才的引进和使用也必须考虑市场规律。我们认为,一要从市场化角度引进急需人才,需要聘请猎头公司,与他们合作,按产业需求的人才标准,引进高层次人才;二要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校企结合,优势互补,充分利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解决行业、企业的关键难题。可以采取短期讲学、学术交流、定期考察等多种形式,解决行业和企业存在的问题;第三,有针对性的重点引进龙丝路经济带重点产业所需的关键人才。可以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同时也要提高人才使用效率;第四,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建立龙丝路经济带重点产业所需的关键人才的人才库,与他们签订合同,可以采取网上指导、见面咨询等多种方法为龙丝路经济带发展服务。第五,可以采取人才租赁的办法,租赁所需要的人才。人才租赁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按一定期限租赁人员,另一种是以完成某个工作项目为准租赁人员。

5. 提供成果转化的平台和发挥作用的空间 留住人才

科研成果是科研人辛勤劳动的结晶。然而,这仅仅是商品化的第一步,能否作为商品成功推向市场,尚需一系列的环节。需要生产、金融、营销等人员的配合努力和政策的支持,不是单一的个人就能做到的。因此,提供提供成果转化的平台实现他们科研成果和产品商品化的梦想是留住人才的关键之一。这一平台的存在还可以发挥人才集聚和项目集聚的作用,形成龙丝路经济带对人才和项目的凝聚力。

6. 构建人才发展的良性社会环境 使人才支撑具有可持续性

优化人才环境是实现人才集聚的前提条件。因此,营造一个开明开放的思想环境,让人们有相互交流的场所和寻找到志同道合的人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黑龙江文化有着突出的特点,东北人宽容大度、热情好客得到全国人的认同。我们要充分发挥东北文化的亮点,让进来的人融入之中,本土的人舍不得离开。同时要营造便利的生话环境,公平竞争的工作环境、宽松的学术环境、良好的创业环境,才能提升人才的智力水平,增强其活力和创造力,实现人才发展的可持续性。

7. 重视年轻人的需求 留住青年劳动力

我省老龄化速度快,年轻劳动力在人口中的比重逐年下降。我省现在的年轻人大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一般不愿意孩子到省外工作。而我省的就业机会少,工资水平不高,无论高校还是技校或是农民工,到省外,到发达地区工作绝大多数是不得已的选择。因此,各级政府应该考虑年轻人的需求,包括文化、教育、生活等方面,制定政策支持和鼓励年轻人在省内创业、就业,鼓励各行各业吸收年轻人就业,而不是中老年人再就业。特别要吸引那些在省外就业并有一定经验的熟练年轻人回家乡创业就业。随着中国老龄化的加速,对年轻劳动力的争夺会日趋严重,我们必须为此做好准备,以保证龙丝路经济带劳动力供给的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