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会论坛  
 
黑龙江省破解建立中俄边境自贸区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5/12/22 10:11:35  阅读:724

 

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科技思想库课题

 

 

 

黑龙江省破解建立中俄边境自贸区

瓶颈问题对策研究调研报告

 

 

 

 

 

 

 

 

 

课题名称:   黑龙江省破解建立中俄边境自贸区    

                     瓶颈问题对策研究            

承担单位:  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学会               

课题负责人:           郭 力                   

 

 

 

 

 

 

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

2015 2

 

 


 

 

调研组基本情况

 

 

调研组组长: 郭 力 院长 教授 黑龙江大学俄罗斯研究院

调研组组员: 滕 仁 院长助理 副教授 黑龙江大学俄罗斯研究院

             常 艳 副教授 黑龙江大学俄罗斯研究院

 

 

 

 

 

 

 

 

 

 

 

 

 

 

 

 

 

 

 


 

 

目的意义

在理论意义上看,我们认为,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我国结合自身国情,走出了一条从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转型升级之路。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党中央为推进新形势下改革开放提出的一项重大举措。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既要牢牢把握国际通行 规则,加快形成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基本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要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尽快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制度,加快在促进投资贸易便利、监管高效便捷、法制环境规范等方面先试出首批管用、有效的成果。

从实践意义上看,建立中俄自由贸易区是落实我国“一路一带”战略和中蒙俄经济走廊战略的急需,是推动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促进地区繁荣的现实要求,是提振我省经济、加强中俄边境贸易、强化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最佳选择。当前,中国东北振兴战略和俄罗斯远东开发战略互动实施,黑龙江省又提出东部陆海联运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战略,目的是优先鼓励边境地区加快发展。成为东北地区推进改革开放战略的前沿基地,形成黑龙江省或东北地区利用国际资源的新渠道,参与国际竞争的桥头堡和连接国内国际市场的交汇点。另外,自由贸易区的成立也将加速两国商品、劳务、资本的流通,促进双边贸易的发展。同时,可利用我省现有的对外贸易通道与物流网络辐射东北亚地区。

从主要目的上看,我们认为,是全面发展对俄合作,提升我省在全国对俄合作的地位和作用,在对俄合作中推动我省经济尽快融入国际合作,培育我省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使我省经济在国际循环中快速、稳定发展。

调研的方式方法和调研的主要内容

()调研的主要方法

1.突出学科交叉互补:综合运用区域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现代物流管理、战略管理理论和国际经济学等学科规范研究。2.规范与实证分析结合:通过对现有自贸区案例的考察调 研,提供中俄自由贸易区发展的针对性意见和建议。3.定性与定量研究结合:在定性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系统分析、技术经济、计量经济学等分析工具对问题进行定量研究,经济指标的预期完成作出评估,指出自贸区建立的必要性。4.比较分析方法: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自贸区进行对比分析,揭示其建设实践中的共性与差异、经验与教训。

(二)主要内容

自由贸易区是当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组织形式,随着上海自由贸易区的设立,我国各地出现了申办自由贸易区的热潮。中俄毗邻地区的经贸合作有过贸易综合体、边境口岸保税区、经贸合作区和产品加工园区等各种模式的探索,为自由贸易区建立提供了前期基础。当前,中俄两国在建立自由贸易区问题上有一定的共识,在实事求是和互利共赢的原则下制定出切实有效的自由贸易区方案,将会有利于两国实现经济贸易利益最大化的战略目标。中俄自由贸易区的设立符合中俄贸易的现实特点,符合两国经济发展的新要求。首先,中俄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这为建立中俄自由贸易区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平台;其二,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蓬勃发展的中俄贸易,走过了一条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成长之路,增进了两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信任,也为解决问题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方法与经验,这是中俄自由贸易区建立的制度基础;其三,中俄两国毗邻地区一直在寻找合作的最佳路径,经历了贸易综合体、边境口岸保税区、经贸合作区和产品加工园区等各种模式的探索,为中俄建立自由贸易区提供了前期基础。最后,根据研究成果提出创建中俄自由贸易区的对策和建议。

我们认为,以国际物流仓储运输业带动加工制造业为主体,以拓展现代服务贸易为外延是对俄自由贸易区的基本功能定位。 中俄自由贸易区在构想上宜采取物流仓储为主,保税加工为辅、保税服务为后发的综合模式。

(三)调研的基本过程

1.首先中国中俄两国贸易关系发展的现实与目标出发,指出建立中俄自由贸易区是是实现两国经济合作新突破的必要手段之一;2.以保税区、工贸区等黑龙江省现有对俄合作的平台为研究对象,考量中俄自由贸易区建立的现实基础和可预见的发展前景;3.以上海线自由贸易区实施效果和管理模式为对象,分析简化政府行政管理及政策扶持在自贸区建立和发展中的积极作用;4.在前述基础上,重点探讨中俄自由贸易区的功能定位选择,以期提升两国经贸关系及辐射东北亚地区各国经贸合作。

(四)调研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调研重点

国际合作是地区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必要手段,积极开展国际运输大通道建设、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及国际贸易是地自贸区发展中两国互动的两个十分重要的渠道。

中俄两国在边境地区经济合作应有新的突破,谋划新模式,在现有保税区、境外合作加工区等基础上,深化合作力度,寻求互利共赢的新突破,并以此为基础吸引日本、韩国等东北亚其他国家的加入,以经济合作促进文化交融,化解政治分歧。

调研难点

1.如何全面剖析俄罗斯东部发展战略的内在多维性,即涵盖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维因素;

2.如何采用对比方法提出俄罗斯东部开发与中国东北振兴联动效应观点,并提出合作新模式,尝试用自由贸易区发展模式推动合作的发展。

调研特点和创新点:

1.  黑龙江对俄自由贸易区的功能定位是本课题的着眼点和出发点;

2. 探讨自由贸易区平衡快速运行所需的国家政策扶持,在加快在促进投资贸易便利、监管高效便捷、法制环境规范等方面提出有效的政策措施;

3. 提出借助俄东部地区经济特区建设的政策推进,通过过区域合作促进中俄两国合作的深化等观点;

4. 突出多学科交叉、渗透与互补,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实现对论述对象的全面剖析,尽量减少遗漏或避免以偏代全。

 

 

对策建议

1.打造对俄合作中心城市培育中俄自贸区特色

2.推进综合保税区建设奠定中俄自贸区基础

3.提升黑龙江省经济总量形成对周边地区的拉动

4.强化对俄合作中心城市的辐射和互联互通优势

5.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为申报自贸区提供有力支撑

6.加强对申报自贸区全面、系统、创新性的超前谋划

7.在全国战略框架下争取申报中俄自贸区的国家支持

 

 


 


 

黑龙江省破解建立中俄边境自贸区

瓶颈问题对策研究

 

百年来,黑龙江省在中俄关系发展的历史中一直处于关键的位置,也是国内发展全面对俄经贸科技合作方面最有传统、最有基础和最具潜力的中俄毗邻地区。中国和俄罗斯是相邻的两个大国,也是具有巨大经济互补性的两个国家。近年来,随着中俄全面战略协作关系的发展,作为经济合作的一种有效形式,辟建中俄自由贸易区的课题已被提到议事日程。作为发展全面对俄合作的地域载体,中俄自由贸易区这种空间组织形式及其可行性一直受到国家、黑龙江省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关注。201488日,国务院在《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支持哈尔滨打造对俄合作中心城市,为黑龙江省建立以哈尔滨为中心的中俄自由贸易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黑龙江创建中俄自由贸易区的国内外背景

(一)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新发展

1.中俄两国的国家关系空前发展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不仅具有双边意义,同样也具有全球意义。不但符合两国的利益,也有利于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中俄两国是解决当代尖锐问题世界典范。目前中俄关系不断发展,并处在有史以来的最好阶段。两国高度互信,尊重相互利益,在核心问题上相互支持,是全面的、真正的伙伴关系。中俄两国对维持世界秩序、应对世界重大问题的一致态度,已经成为维持世界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在联合国、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等多边组织的框架下,中俄共同努力,帮助建立新的、更加公正的世界秩序,保障和平和安全、维护国际法的基本准则,对世界稳定发展做出新的共同贡献。2014520日中俄两国发表了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新阶段的联合声明,标志着中俄关系进入了近四百年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他为增强地方间合作和边境地区的自贸区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中俄经贸合作新进展

    当前中国对俄经贸合作面临着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中俄两国签署了《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共同确定了双边贸易额2015年达到1000亿美元和2020年达到2000亿美元的近、中期目标。针对新形势,黑龙江提出全力推进对俄经贸合作创新发展与转型升级战略,加强对俄的投资合作。根据《黑龙江省投资发展与潜力报告》,黑龙江毗邻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展对俄经贸合作的机遇众多,是中国对俄经贸合作大省。目前,黑龙江有25个国家一类口岸,其中对俄边境口岸15个,占全国对俄边境口岸的70%,口岸年过货能力2900万吨,对俄贸易占全国的近1/4,对俄投资占全国的1/3,黑龙江对俄合作已拓展到了林业、矿产资源、油气能源、农业、旅游业等领域。在中俄边境两侧地区,已经建立起了各种类型的具有封闭型自由贸易区性质的贸易综合体、边境口岸保税区、经贸合作区、产品加工园区、经济特区及超前发展区,这为中俄自由贸易区建立提供了前期准备,奠定了坚实基础。

3.东北亚区域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

首先,能源合作一直在曲折中前进,俄罗斯远东及东西伯利亚石油管道已经正式开通输油。俄罗斯正与中国就天然气管道建设有了突破,贸易问题正进行磋商谈判。近年来俄罗斯的合作态度越来越积极,因为这将促进俄方能源出口市场的多元化,更能保障其战略与经济利益。同时也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

其次,环境保护合作有望实现深入发展,随着环境问题日益向区域化、全球化方向发展,越来越需要加强环境保护领域的区域合作和全球合作。区域环境保护合作具有地区公共产品生产的性质,中俄双方推进边境地区之间的环保合作,对各方来说都具有巨大的利益。

最后,次区域开发合作有望取得新的突破。俄罗斯进一步重视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开发,日韩积极倡导环日本海(东海)经济圈开发合作,均成为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开发合作不断取得新进展的有利条件。在中俄边境地区建立自由贸易区可以充分利用东北亚地区交通运输走廊的跨国境特点,中俄、中蒙铁路运输和完善的边境口岸体系为互补性的经济资源的自由流动提供了顺畅的通道。

 

4.中俄在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合作的机遇与挑战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为顺应这两大发展趋势,黑龙江省的有识之士审时度势,提出了扩大沿边开放和拓展对外区域经贸合作的种种设想,其中筹建中俄自由贸易区不失为一项颇有远见的创议。

(二)东北振兴与东北地区一体化发展

    1.东北振兴。20039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通过《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20078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及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制的《东北地区振兴规划》发布。2009911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3号)。意见指出,“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五年多来,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工作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的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重大突破,多种所有制经济蓬勃发展,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高,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改善,重点民生问题逐步解决,城乡面貌发生很大变化。实践证明,中央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决策是及时的、正确的。但也要清醒看到,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体制性、结构性等深层次矛盾有待进一步解决,已经取得的成果有待进一步巩固,加快发展的巨大潜力有待进一步发挥。           

2009830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标志着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迄今唯一一个国家批准实施的沿边开发开放区域。国务院在批复中指出,以吉林省为主体的图们江区域在我国沿边开放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加快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是新时期我国提升沿边开放水平、促进边疆繁荣稳定的重大举措。

国家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十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东北三省携手合作,共同推进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可喜成就。十年间,全区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各项社会事业长足发展。

    针对东北地区经济增速持续回落的现状,2014819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国发〔201428号)。包括35条支持东北振兴的政策,内容涵盖激发市场活力、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全方位扩大开放合作等11个方面。这是中共十六大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改造”以来,中央政府提出的新一波东北振兴支持政策。《意见》第一条便提出要“着力激发市场活力”,并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大发展。在深化国企改革方面,《意见》明确提出,支持东北在国有企业改革方面先行先试,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在加快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意见》提出,要规划建设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包括贯通东北东部铁路、构建多元清洁能源体系、发展水利设施等项目,破解发展瓶颈制约。指出全方位扩大开放,扩大向东北亚区域及发达国家开放合作。加强东北振兴与俄远东开发的衔接,启动中俄远东开发合作机制,推动在能源、矿产资源、制造业等领域实施一批重大合作项目,按照国务院批复方案加快筹备中俄地区合作发展(投资)基金,支持哈尔滨打造对俄合作中心城市。

2.东北区域一体化发展

2010416日,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在沈阳市联合举办2010年东北四省区合作行政首长联席会议,共商区域合作大计,会议签署了《东北四省区合作框架协议》,通过了《东北四省区行政首长协商机制框架方案》、《2010年东北四省区合作行政首长联席会议纪要》。2011年东北四省区合作行政首长联席会议在长春南湖宾馆举行,东北四省区行政首长共同签署“三个合作协议”和“四个行动计划”,合作层次不断提升,合作领域不断扩展,并在能源、环保、交通、农业、旅游、物流等领域的合作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12年,东北四省区又共同签署了《东北四省区对俄合作框架协议》、《东北地区旅游与航空互动发展合作协议》、《东北三省与蒙东地区公路交通项目合作框架协议》、《东北及内蒙古地区海关、检验检疫局建立关检合作机制的协议》。区域间无障碍旅游格局正在加快形成,《东北四省区游客服务网络建设规划》正在抓紧编制。2013年,四省区交流了2012年合作工作开展的情况和成果,共同签署了《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与东北三省西部合作协议》、《东北四省区沿边开放合作框架协议》、《东北四省区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合作协议》,进一步推动四省区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宽领域开展交流合作。

在其他方面,2014920日,在天津举办的首届区域旅游合作论坛上,吉林省旅游局局长赵晓君表示,“近年来,东北四省区以长白山资源优势为纽带,有效整合大东北旅游,已经形成统一目的地市场和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发展格局。”据 20141014日经济日报报导,东北四省进一步深化区域通关一体化合作,企业在东北地区可自选报关报检地点,并在今年内享受到东北四省区六个直属海关和直属四个检验检疫局“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的通关服务。为推进东北地区区域通关一体化,海关、检验检疫部门将在东北四省区范围内全面实施“通关单无纸化”和通关单跨关区认可、通用,实现进出口货物区域内快速放行。企业可根据需要自主选择在东北四省区范围内任一海关、检验检疫机构办理报关、报检等相关手续。今后企业可通过两部门共同认可的电子口岸平台实现一个平台一点接入、一次性递交相关单证电子数据,监管部门处理状态通过“单一窗口”反馈给申报人。

(三)自由贸易区的形成与发展

1.世界自由贸易区的概念

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Area)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通过达成某种协定或条约取消相互之间的关税和与关税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措施的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是一个国家实施多双边合作战略的手段。就性质而言自由贸易区可分为:商业自由区和工业自由区。就自由贸易区的设定功能而言,又可分为自由港、自由贸易港区、贸易型的自由贸易区、工贸结合型自由贸易区、出口加工型自由贸易区和保税仓库区。

2.世界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政策

自由贸易区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是通过特殊的政策实现的。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的自由贸易区政策,虽因经济发展水平、政治经济制度、地理环境等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基本上是大同小异。

自由贸易区的政策特点一是更强的开放性。二是更大的自由度。三是更少的限制措施。四是更多的优惠政策。

 

  (1)优惠性政策

  世界各国更多的优惠政策。各地区自由贸易区的优惠政策概括起来主要有:一是关税豁免优惠。二是所得税和其他税收的豁免优惠。三是放宽信贷和提供补贴优惠。四是加速资本折旧。五是资本和利润的自由汇出。

六是开放内销市场。七是土地、水、电、能源供应的优惠。八是提供安全保障。九是简化行政和海关手续。

  (2)限制性政策

世界各国在为自由贸易区制订和提供各种优惠措施和刺激措施的同时,还规定了相应的限制和控制政策。这主要表现在:一是投资部门限制。二是投资资本股份参与和最低投资额的限制。三是产品内销的限制。四是雇佣本国劳动力及工资福利的限制。

(四)国内四大自贸区的特色及经验

20141226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了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以及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展区域相关法律实施调整的草案。2015325日广东、天津、福建自由贸易区的总体方案通过,自由贸易区的顶层设计基本成型,加上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扩区,中国目前已经形成了上海、广东、天津、福建四大自由贸易区的整体格局。在整体规划上,自贸区的战略布局已经呈现:两个直辖市(上海、天津),两个早期的经济特区实验省份(广东、福建),覆盖中国三大的经济区域——长江经济带、珠三角经济区、及目前正逐步形成的京津翼一体区。

首先,上海作为中国经济的领头羊,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显著,因而选择上海作为第一个自由贸易区,自然有着对悠久的历史传统的考虑,而如何才能恢复“大上海”的历史辉煌地位才是值得期待的。回头看,上海自贸区,经过一年多的试验,取得了部分的进展,在贸易便利化、投资自由化等积累了一些可复制的经验,而负面清单存在着较大的争议,事后监管仍然有很大的空间。而上海自贸区扩区,则能将一些成功的做法直接在更大的区域范围采用。

其次,天津,作为直辖市,毗邻首都,地位重要。在历史上曾经发挥了重要作用,因而通过天津自贸区试验,力图对整个北方经济发挥辐射作用,对于传统的东北经济区发挥引领作用。在近期,则被期望能对京津翼一体化的进程发挥作用。

第三,广东,一直是改革的前沿阵地,在制度创新层面积累了不少经验,深圳一度被视为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自然被寄予厚望。作为偏离政治中心的广东,有可能在制度创新上发挥先行者角色,而目前,也面临着优惠政策越来越少的局面,如何进一步开创新的局面一直是决策层所关注的。

第四,福建,独特的历史和对台区位是设自贸区的主要原因。在历史上,曾经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始点,在改革开放初期,也是经济特区的设点省份,同时,与台湾隔海相对,被视为对台的窗口,目前被视为“一带一路”的核心区,能否重现当年的风光也是各方所关注的。

在自贸区的政策设计上,一方面是积极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化被动为主动,应对国际规则和竞争的变化;一方面,则是通过对外开放,促进改革的深入实施。因而自贸区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不断提高自贸区本身的创新能力,通过改革和制度创新,为改革和开放积累经验,并及时总结推广。由于自贸区更多地定位在制度创新上,因而四大贸易区的制度创新能力将是长期发展的关键,而“事后监管”能力的培育和提升将是真正的挑战。四大贸易区是“开放促进改革”的重大战略布局。

 


 

二、黑龙江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

中国四大自贸区的建立,为黑龙江省发挥地缘优势和经济特色,推进国际次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黑龙江省作为对俄经贸合作的中心省份,是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发展的重要承载地区,其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强劲的动力作为支撑。目前,黑龙江省无论是从传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还是从新时代所赋予的使命要求看,都表现出后劲不足,与四大贸易区以“开放促进改革”的发展态势还有一定的差距

(一)经济发展的传统动力不足

1.工业发展缓慢,拉动经济乏力

从整体上看,黑龙江省的三次产业结构基本符合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整体趋势。但是从持续发展的角度看,黑龙江省最近几年的产业发展存在较大问题。从图1上可以看出,黑龙江省工业发展并不理想,工业产值在三次产业当中的比重下降较快,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也在逐年下降,对于黑龙江省这样的重工业基地的长远发展不利,而且工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业发展的缓慢将导致其他产业失去实体经济的支撑,容易引起产业空洞。

20132014年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结构情况

                               资料来源:黑龙江省历年统计年鉴。

2.民营企业规模小、缺少发展后劲

2004年以来的十年间,黑龙江省规上民营工业总产值以年均31.7%速度快速增长,到2013年达到5881.4亿元,比2004年增长11倍,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4年的14.2%提升到2013年的42.8%。民营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547.5亿元,比2004年增长10.6倍,年均增长31.3%,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由2004年的13.2%提升到2013年的40.9%;利润总额达到334.2亿元,增长16.3倍,年均增长37.3%,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的比重由5.8%提升到29.1%。截止2013年底,全省民营工业企业达3163家,比2004年净增1923家,增长1.6倍,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77.2%,比2004年提高28.9个百分点。十年来,黑龙江省民营工业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已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但总体规模还不够大,生产工艺落后、产品档次低、科技含量低,深加工产品少、高附加值产品少、名牌产品少、市场占有率低,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偏少,与先进省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2013年,全省民营工业企业有29家大型企业、中型企业261家、小微型企业2873家,占全省民营工业的比重分别为0.9%8.3%90.8%。民营工业企业户均工业总产值为1.9亿元,其中,大型企业户均产值13.9亿元、中型企业4.0亿元、小微型企业1.5亿元;目前全省无一家民营工业企业总产值超过100亿元,50亿元以上的企业也只有3家。从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13年中国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榜单看,黑龙江省只有4家跻身国内民营工业企业制造业500强企业,与相近省份和民营工业发达省份相比,除吉林、陕西、广西三省入围企业比我省少,内蒙与全省持平以外,其他省(区)都比我省多,有一定差距,与民营工业企业发达的大省浙江和江苏相比差距就更大。

相关省(区)入围2013年中国民营工业企业制造业500强企业数量

   1                                                 单位:个

省(区、市)

入围企业数(个)

省(区、市)

入围企业数(个)

浙江

123

山西

10

江苏

102

陕西

2

河北

20

江西

7

湖北

18

广西

2

河南

23

辽宁

8

湖南

9

吉林

2

福建

11

内蒙古

4

安徽

11

黑龙江

4

 

同时,黑龙江省民营工业企业科研投入相对不足,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薄弱,产品更新换代较慢,购买和模仿仍然是民营工业企业技术来源的主渠道,导致企业发展后劲不足。据对311家民营工业企业调查显示,2013年,只有59家企业有研发机构,占被调查企业的19.0%,用于新产品研发和科技创新经费的投入仅占被调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0.4%,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奥斯陆手册》的标准,企业R&D(研究与实验发展)投入强度(R&D经费投入占其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1%—4%,表示其创新能力中等,黑龙江省民营工业企业R&D投入强度仅为0.4%,表明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不足,创新能力有较大提升空间。

(二)新经济因素的影响

1.融入地区经济国际化慢

为了适应经济国际化发展,目前,黑龙江省已经同全球近180个国家或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2013年,黑龙江省实现进出口总值388.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4%。其中,出口162.3亿美元,增长12.4%;进口226.5亿美元,下降2.2%,贸易逆差-64.15亿美元,贸易依存度2.69%。。从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进出口279.8亿美元,增长1.8%;边境贸易进出口94.7亿美元,增长9.0%;加工贸易进出口8.1亿美元,增长4.9%。根据表2所示,黑龙江省对外贸易总额是不断增长的,但是黑龙江省的外贸依存度(即进出口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反映经济总量的实现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比值越高,则经济国际化的程度亦越高。)比较低,验证了黑龙江省的经济国际化水平还很低的现状。而且,从2004年至2013年黑龙江省对外贸易发展来看,黑龙江省对外贸易额从贸易余额转向贸易赤字,进一步证明了黑龙江省的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在降低。   

                       2004-2013年黑龙江省进出口状况

        2                                            单位:亿美元

年份

地区产值

总贸易额

出口额

进口额

贸易差额

对外依存度(%

2004

4,750.60

67.89

36.81

31.08

5.73

1.43

2005

5,513.70

95.66

60.69

34.97

25.72

1.74

2006

6,211.80

128.57

84.36

44.21

40.15

2.07

2007

7,104.00

172.97

122.57

50.39

72.18

2.43

2008

8,314.37

231.31

168.06

63.24

104.82

2.78

2009

8,587.00

162.30

100.82

61.47

39.35

1.89

2010

10,368.60

255.15

162.81

92.35

70.46

2.46

2011

12,582.00

385.23

176.73

208.50

-31.77

3.06

2012

13,691.58

375.90

144.35

231.55

-87.2

2.75

2013

14,454.91

388.79

162.32

226.47

-64.15

2.69

数据来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整理

2.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弱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准确地道出了科学技术在现今世界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衡量一国或地区科技进步与创新的能力的指标有很多,其中R&D经费支出特别是其与GDP的比例,是国际上通用的反映一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指标,通过国家或地区间的比较可以看出本地区在世界上的位次和存在的差距。2013年,黑龙江省开展研究与试验发展(简称R&D或研发)活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331个,比2008年增长38.5%,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的7.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R&D经费支出950335.3万元,比2008年增长87.7%R&D经费投入强度为0.69%,比2008年提高0.07个百分点,但是,与全国R&D经费投入强度2.08%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从表3中可以清楚地看出,2013年黑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分行业R&D经费支出及投入强度都是比较低的,进一步加大R&D支出将成为黑龙江科技与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

黑龙江省部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R&D经费支出及投入强度

3

 

 

R&D经费支出(万元)

R&D经费投入强度(%

合 计

950335.3

0.69

采矿业

244040.2

0.89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13830.1

0.26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229135.1

1.20

制造业

677662.1

0.70

  农副食品加工业

12099.3

0.04

  食品制造业

7116.7

0.14

  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

9101.3

0.29

  烟草制品业

938.5

0.08

  纺织业

500.0

0.06

  家具制造业

216.0

0.03

  造纸和纸制品业

3179.8

0.35

  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

2034.1

0.81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7198.3

0.05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12425.1

0.24

  医药制造业

66358.6

1.60

  化学纤维制造业

232.7

2.65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19230.1

1.01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5483.5

0.10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30272.1

0.94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3096.0

0.73

  金属制品业

5350.2

0.30

  通用设备制造业

212883.2

6.33

  专用设备制造业

49747.1

1.35

  汽车制造业

23071.0

1.84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

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

155890.6

6.68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38276.3

1.76

  计算机、通信和电子设备制造业

4507.2

1.98

  仪器仪表制造业

7944.3

4.04

  其他制造业

332.6

0.14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28633.0

0.21

数据来源:黑龙江省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二号)


 

三、建立黑龙江省中俄自由贸易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自由贸易区是区域经济合作与区域一体化发展必然的地域组织选择,二战后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迅速发展。黑龙江省建立中俄自由贸易区这一新的地域组织形式,在我国新的一轮快速经济发展中,与沿海发达地区在经济政策上就能够处于同一起跑线上。中俄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不但可以全面推进中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发展,补充区域经济发展动力,增强区域竞争力,同时,也可以带动东北地区整体的经济发展,加快东北区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实现,促进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与东北亚一体化的发展。因此,在黑龙江省这一内陆边境地区建立中俄自由贸易区,十分必要,而且势在必行。

(一)建立黑龙江中俄自由贸易区的必要性

1.冲破中俄边境贸易的局限性。

目前以边境贸易为主的中俄经贸关系的不稳定性与合作深度的不确定性,造成了中俄经贸关系与已形成的良好政治关系发展不相协调,经贸关系发展滞后。如果这种情况长期发展下去,势必有碍中俄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稳步发展。中俄加强经贸合作,不仅可以使两国经贸关系与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相适应,巩固与进一步发展两国政治关系,也是促进两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中俄全面合作具有巨大潜力,黑龙江省在这方面理应担当最重要作用,中俄自贸区的建设会冲破中俄边境贸易的局限性,使潜力变成现实。

2.全面推进中俄地方合作伙伴关系的发展。

近年来,中俄在边境基础设施、口岸通道等方面的建设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各自均在进行自主开发,为进一步加强中俄经贸关系奠定了初步的物质基础。但是边境贸易作为一种特殊的贸易形式,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特殊的政策环境、采取特定的贸易形式与方式等国际地缘经济环境下实现的,存在步伐慢、内容单一、基础不稳等问题,为了全面地解决合作中的诸种矛盾,急需一种新的、较为高级的合作形式,加强人员、物资、资本的自由流动,从而可以更加有利地充实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物质内容,进而为中俄两国经济合作提供新的地域组织模式,推动中俄国际合作的进一步发展。组建自由贸易区,实现制度规范化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3.中俄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可以增强区域竞争力。

  黑龙江省主要在动力、机械等劳动技术密集型行业具有某方面的竞争优势,但是这些行业大多属于传统产业,技术层次低、产业链连接差,没有形成规模较大的产业集聚优势。由于竞争优势产业有发生产业集聚的客观要求,因此通过中俄自贸区的建立来规划、扶植产业集聚区,将有助于促进集聚区内企业和产业竞争力的提高。黑龙江省已经建立了一些类似产业集聚区的开发区,下一步是如何对这些集聚区进行有机整合和升级,提高区域内部的知识和科技含量,培育企业和行业自身的创新能力,并且根据各个产业集聚区的自身特点,规划和培育各自的竞争优势产业。中俄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有助于培养优势产业,提升黑龙江省的综合竞争力,加速黑龙江省创新性经济的发展。

4.中俄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可以加快东北振兴战略的步伐。

黑龙江省辟建中俄自由贸易区不仅为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同时也必将带动中俄经贸合作,并可进一步带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黑龙江省处于重要的支撑点地位,资源、资金的引入、技术改造需要政策推动,而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则有助于获得国家等部门的政策支持。

(二)黑龙江省建立中俄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

1.黑龙江省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基础。

1)社会经济条件的有力支撑。黑龙江省位于中国东北部,北、东部与俄罗斯为界,西部与内蒙古自治区相邻,南部与吉林省接壤,在东北亚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2013年,黑龙江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全省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11121.3亿元,比上年增长18.6%。民间投资增长较快,民间投资7170.8亿元,增长28.9%;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3846.2亿元,增长3.7%;外商及港澳台投资104.3亿元,下降1.6%。地方投资比重较大,占全省投资的92.3%,完成投资10260.0亿元,增长20.1%;中央投资861.2亿元,增长3.8%。第一、二、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完成764.2亿元、4952.4亿元和5404.7亿元,分别增长39.9%14.7%19.7%。装备、石化、能源、食品等四大主导产业完成投资3348.7亿元,增长10.0%,占工业投资的72.7%。全年施工项目16080个,比上年增长32.8%。黑龙江省教育科技资源丰富,多年来不断推出重要的科研成果,涌现出一批有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教育和科研潜力极大。科技资源建设的重点向加强国内外科技合作,特别是对俄科技合作和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上转变。而且黑龙江地方文化特色突出,传统的中国文化与俄罗斯等欧洲风格的文化相结合,社会文化氛围良好,在文化、体育(尤其是冰雪项目上)等方面中俄有着紧密的联系。

2)对俄经贸合作有一定基础和发展平台。黑龙江省毗邻俄罗斯东部地区,享有地缘、区位、产业、科技、人才等方面的整体优势,在对俄贸易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并且有悠久的对俄贸易发展史,为此黑龙江省政府一直把对俄经贸合作作为对外开放的重点工作加以推进,以带动全省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力争把黑龙江建成全国对俄经贸合作的桥梁和纽带。哈尔滨作为黑龙江省省会,不仅是全国最大的一类内陆口岸,拥有全国第一个内陆中心城市铁路货运口岸,目前该口岸已延伸到大连、满洲里、绥芬河,实现了国际集装箱直通过境运输,已形成南接沿海、北接边陲的多式物流网络,成为东北北部周围地区最大的集装箱和铁路货运集散地。

   3)不断改善的发展环境将使黑龙江省具有巨大的承载力。发展环境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表明,现代经济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环境经济,环境已成为影响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首要要素,良好的环境是一个地区加速发展、迅速崛起的重要保障和强劲动力。推动龙江经济发展,关键是有良好发展环境。建立完备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使市场多元主体能够公平、有序的竞争是现代经济社会良性运行的基本条件,现阶段完善我省市场经济环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大力推行负面清单制度。设定负面清单标准,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实体经济,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民营企业经济在现代服务业中的比重。进一步打破市场分割和地区封锁,推进全省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设。二是不断深化市场机制改革。强化和完善市场机制的作用。增强竞争机制、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的作用,切实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不断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三是构建完备的市场服务体系。以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企业效率为目标,建立公益性和经营性的双渠道服务模式,共同为企业搭建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良好服务。

2.黑龙江省具有优越的区位条件。

从地缘经济、区域经济的角度看,黑龙江省有着建立自由贸易区的特殊区位优势。黑龙江省地处东北亚中心,水、陆、空交通四通八达,是第二条欧亚大陆桥和空中走廊的重要枢纽。黑龙江省对外是沟通日本、韩国、俄罗斯的重要通道枢纽,对内是全国各省进入俄罗斯和东欧的重要桥梁,在对俄罗斯和独联体及东欧国家经济贸易中具有重要战略位置。经国家批准,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成为国内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内陆货运口岸,可直接办理进出口集装箱入境、离境手续,为对外经贸发展创造了优越条件。从空间上看,黑龙江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具有发展国际贸易的天然条件。黑龙江省位于东北亚地区的中心位置,西与俄罗斯的西伯利亚相连,东与俄罗斯远东地区最大的港口群(由海参崴、东方港、纳霍德卡等港组成),南接东北地区南部港口群(由大连、营口等港组成),货物可以销往东亚各国主要港口。黑龙江省是东北地区乃至东北亚的地理中心、运输中心,它有条件在汇集四方人流、物流、资金流,集聚整合放大整个东北地区以及东北亚区域的经济信号,形成辐射源,对周边地区产生辐射和牵引作用,是实现东北地区及东北亚区域经济融合的最佳着力点,也是建设中俄自贸区得天独厚的优势区位条件。

3.东部陆海联运丝绸之路

 

(三)地方申报自贸区的三个基本条件

在技术条件上,虽然国家对申报自由贸易区的基本条件没有确切的定义,但商务部对于地方申报自贸区,确有一套不成文的基本要求,主要包括以下三点:综合保税区、经济总量、地方特色。

  1.必须有已封关运作的综合保税区。自由贸易园区,按照《京都公约》的表述,就是在一国的部分领土内,任何货物就进口税及其他各税而言,被视为关境之外,免于实施惯常的海关监管制度。形式上有很多种,综合保税区、出口加工区或者自由港之类。目前中国已经批了30多个综合保税区,但封关运行的综保区却并不多。在封关之前,综合保税区内的各类措施和优惠政策无法施行,也无法隔离特殊区域和非特殊区域。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已申建哈尔滨综合保税区,建成后的综合保税区可享受进口产品保税、免税、退税等政策,将盘活哈尔滨现有的对俄贸易优势,极大地推动哈市成为对俄“三大中心”。在2014221日哈尔滨市商务工作会议上,哈尔滨市提出将紧紧围绕沿边开发开放战略,打造海陆空立体交通,发挥“会展、交流、信息、金融”四大平台作用,推进“中俄自贸区、综合保税区、中俄贸易空港物流增源区、宝玉石基地、诺林化工物流中心五大项目建设。全力推进对俄经贸合作再上新台阶。目前,中俄自贸区调研已经启动,探索以哈尔滨为中心建立中俄自贸区,争取将综保区纳入自贸区;抓好综保区申建工作,力争2015年综合保税区一区实现封关运营。

2.经济总量要足够大。站在商务部的角度,地方申报自贸区,除了综合保税区的硬性条件,另一项考量标准是经济总量和地区拉动作用。根据2013年黑龙江省统计公报,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4382.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16.8亿元,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5918.2亿元,增长6.6%;第三产业增加值5947.9亿元,增长10.4%。三次产业结构为17.541.141.4,第一、二、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7.4%40.8%51.8%。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实现37509.3元,比上年增长7.9%。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7508.6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52.2%,稳居全省半壁江山。

3.要有地方特色。2014 819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提出支持哈尔滨打造对俄合作中心城市。加强东北振兴与俄远东开发的衔接,启动中俄远东开发合作机制,推动在能源、矿产资源、制造业等领域实施一批重大合作项目,按国务院批复方案加快筹备中俄地区合作发展(投资)基金,并且依托哈尔滨区域性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扩容中俄、中蒙跨境信息通道。支持东北地区开展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试点,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这从国家层面确立了黑龙江省对俄合作的前沿特色。

 


 

四、黑龙江省中俄自贸区的规划建设

    (一)黑龙江省自贸区建设的定位、模式与区域选择

1.黑龙江自贸区设计的战略定位

从中国自贸区种类看,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由国家之间进行谈判的涉及双边或多边的自由贸易协定,关税减免、壁垒消除等谈判内容以国家为主体进行。例如FTARCEPETA等。另一种是类似上海自贸区在本国内按照本国法律法规创设的自贸区。这种自贸区以本国法律法规为依据,区域特别限定、行政干预较小,较为适用地方省份利用现有开放优势,形成自由贸易区域。黑龙江省的自贸区建设定位就属于这种形式。是国家划定在本国特别区域的地方自贸区,由国家根据本国的法律法规,在特定区域实施取消大部分货物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多数服务部门的市场准入限制,开放投资,实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的境内关外的海关特殊监管模式的区域性经济特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由贸易园区(FTZ)。

2.黑龙江自贸区建设的模式选择

对黑龙江自贸区建设模式的选择要突出两个概念。一是开放和国际概念。WTO明确阐述过,由一国在其领土设立的自贸区并不是一个地缘概念,上海自贸区可以与世界任何角落的国家和地区进行贸易和投资往来。因此,黑龙江自贸区建设的模式定位应该是面向全球的国际性和开放性的,要通过向所有经贸伙伴的开放打破地缘和国别的桎梏,实现与世界主要经济体在经贸上的互联互通。二是地缘和沿边概念。虽然自贸区并没有明确的地缘限定,但从各国地方自贸区建设的实践看,很多自贸区在面向全球的同时,也较为注重发挥自身的地缘优势,有所侧重,突出重点。从黑龙江省的经贸伙伴和现实基础看,还要最大限度用好黑龙江省位于东北亚腹地,毗邻俄罗斯,连接日、韩、朝、蒙的区域合作上的地缘、政策、历史和人文优势,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注重瞄准俄罗斯,向日韩等东北亚区域延伸发展。三是利用黑龙江省对俄的综合优势。黑龙江省产业基础和文化优势为有意开拓俄罗斯市场的南方发达省份、港澳台地区,提供了自由贸易平台和载体,实现未来自贸区南联北开的联动和互动特色定位。

3.自贸区建设的区域选择。从国际自贸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来看,在区域选择上既有广义的跨区域自贸区,也有以单体城市为中心的狭义自贸区。在发达经济体系下,选择跨区域的自贸区的模式,在发展中国家和经济相对落后地区,为防范风险和冲击,多选择狭义的自贸区。2015324日,涵盖平潭片区、厦门片区和福州片区的福建自贸区,以及涵盖广州南沙新区片区、深圳前海蛇口片区、珠海横琴新区片区的广东自贸区总体方案的通过,促使各省市做大自贸区的冲动增大。黑龙江自贸区建设应做到既有广域的站在省级层面的长远设想,也要有以哈尔滨、牡丹江、绥芬河、黑瞎子岛等重点城市为中心,促进自贸区建设早日落地的近期谋划。

(二)黑龙江省加快自贸区建设突破的难点

    1.突破从单纯“与国际惯例接轨”转向“推动规则演化”

与改革初期设立的经济特区城市相比,今天的自贸区虽然同属经济特区,但类别不同,其建立的基础、发挥的功能都不一样。且不提最初的经济特区不涉及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今天的自贸区则是一块以提升开放经济为切入点,进而全面改革政府管理体制的试验田;先从建立的历史条件和基础来看,当初的四大经济特区城市是在开放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设立的,当年中国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外贸总量在全世界都不算领先。正因为如此,当初的经济特区是处于被动吸纳地位的“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实验,今天的自贸区则是中国在全球化经济竞争中主动开展的一场攻守兼备的试验。我们设立中俄自贸区时必须考虑要突破其与世贸规则是否兼容,考虑它是否有助于我们的世贸战略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可以确定的是,创办中俄自贸区这一新的经济特区“终极版”,与世贸组织多边规则并无矛盾。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与《WTO协定》对我国特殊经济区及其补贴的规定并没有禁止设立新的特区或新特殊经济区。我们的中俄自贸区可望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提供一个重要平台。

  2.突破产业发展内容从低级到高级的转变

  在产业发展内容方面,我们最初设立的经济特区主要是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出口加工区;时至今日,我们早已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是产出占全世界1/3的头号装备工业大国,是全世界头号高新技术产品制造和出口大国。在这种条件下,我们今天设立的中俄自贸区重点发展的产业内容是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和金融服务业,以进一步夯实我国实体经济部门基础,并提升我国金融服务业竞争力。中俄自贸区可以围绕推进本地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生产性服务业来做文章。许多大企业的境外总部或境外兄弟公司均有将维修、检测、物流、仓储等非核心业务外包的设想和需求,这些地方应积极发展有利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生产性服务业,像支持生产企业一样支持现代服务业企业。参照生产企业外发维修、外发检测的办法,准许特殊监管区内的贸易、高端物流企业整体接包维修、检测、物流、仓储、贸易代理业务后,将一部分维修、检测业务外发区外制造型企业完成。这一做法可先在一定范围内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广。如果该措施试点成功,将会突破产业发展内容从低级到高级的转变极大促进这些地区商贸物流企业转型升级,提高这些城市及周边地区制造型企业生产效率,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3.突破从单向开放转向全方位开放

  在开放方向上,最初的经济特区基本上是单向开放,扩大出口,严格管制进口,特别是生活消费品进口;今天的自贸区则是全方位开放,扩大进口和对外投资成为其发展的亮点,我们期望中俄自贸区成为从单向开放转向全方位开放的突破口,大力发展双向投资的重要平台,希望通过发展内外分离型离岸金融业务使得自贸区成为全球性的资本流动中转站,消费品进口业务则成为许多消费者关注自贸区的焦点。自贸区可以为中国的资本输出提供一个开放的平台。特别是在“一带一路”成为全国和世界关注的经济发展焦点、基础设施又成为“一带一路”突破口的情况下,利用国内自贸区的自由贸易账户制度,建立推行离岸公司制度,与国内资本市场相结合,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4.突破自贸区是发展龙头而非扶贫项目

与最初的四个经济特区一样,拿到自贸区的“门票”不等于成功的“保票”。突破性政策不是一个地方发展起来的充分条件。一个地方的干部、民众和各界精英如果把眼光都盯在发达地区的政策、待遇上面,抱怨、诉说的都是自己没有政策、待遇,声称自己有了政策就能搞起来,那么,这种心态本身就足以证明这个地方发展不起来,不可能成为龙头地区。申请中俄自贸区,首先还是自身经济实力要达到一定程度,特别是外向经济发展要有一定规模和水平。如果本身外向经济规模就很小,那样申报自贸区,大马拉小车,实际上非常浪费。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自贸区不仅有可能因为设置和功能定位不当而扭曲市场运行,而且需要额外的特殊监管体系;因此,一个运行良好的自贸区在管理方面需要巨大的固定成本,只有分摊到规模巨大的对外经贸上为之服务,才能取得规模效益。否则,投入运行的自贸区要么因成本过高而始终发展不起来,要么就是放任自流,以至于自贸区沦为扰乱本地区乃至全国经济秩序的“重灾区”。因此,要突破中俄自贸区是改革开放的龙头和试验田,不是扶贫计划,它将成为全面推进中俄战略协作伙伴的前沿地区。

(三)黑龙江省加快自贸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1.打造对俄合作中心城市培育中俄自贸区特色

    20140819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意见》中提出,支持哈尔滨打造对俄合作中心城市。黑龙江省毗邻俄罗斯东部地区,文化相通,拥有开展对俄合作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并且与俄罗斯保持着长期的经贸往来,拥有与俄合作的坚实基础。哈尔滨国际科技成果展交会、中俄博览会等为中俄合作提供的交流平台;黑龙江省各高校和科研院所等丰富的人才储备;黑龙江省与俄罗斯多个友好城市之间形成的区域间频繁的人文交流;以及黑龙江省近期开通的多条对俄物流通道、在哈布局的物流企业都是哈尔滨打造对俄合作中心城市的重要基础条件。这是黑龙江省,也是哈尔滨市迎来的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一定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突出重点,采取有效措施,加紧制订政策,在各个方面扩大对俄全面合作,加快打造对俄合作中心城市,形成申报中俄自贸区的特色。

    2.推进综合保税区建设奠定中俄自贸区基础

从黑龙江省未来建设自贸区的可行路径看,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航空物流园区、临空经济带建设是不能绕开或回避的条件。在2014221日哈尔滨市商务工作会议上,有关部门提出推进“中俄自贸区、综合保税区、中俄贸易空港物流增源区、宝玉石基地、诺林化工物流中心五大项目建设。当前,哈尔滨综合保税区的申报已经进入联审阶段,种种迹象显示,获批只是时间问题。在此背景下,加快推进综合保税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并根据综合保税区的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积极引进保税加工类企业,大力发展保税物流,打造东北亚国际保税港务区,力争尽快实现综合保税区一区封关运营,将为中俄自贸区的申报奠定强有力的坚实基础,也是创建中俄自贸区的必要条件。

    3.提升黑龙江省经济总量形成对周边地区的拉动

    黑龙江省地处东北亚经济腹地,是我国与俄毗邻的重要省份,是各省通往俄罗斯的重要桥梁。作为我国东北北部的铁路枢纽和我国对俄航空枢纽之一,黑龙江省经济总量的提升将起到辐射周边、产业拉动的作用。目前,黑龙江省对俄合作已经全面覆盖经贸、科技、文化、旅游、农业等各领域,初步形成对俄全方位战略合作格局。根据黑龙江省全方位开展对俄合作,努力推动对俄合作中心城市建设的思路,通过继续加大大通道建设,建立以黑龙江为中心辐射俄罗斯各地的航空、陆海联运通道,形成以哈尔滨机场改扩建为基础加快临空经济对自贸区的核心支撑作用;利用哈尔滨银行和各外资银行等,建设金融服务平台,形成区域性金融结算、兑换等便利环境;加快建设综合保税区、空港经济区、对俄贸易加工区;在文化、旅游、科技合作方面,积极营造氛围,建设油画交易基地,举办对俄文化艺术周等活动;推动中俄大学以及研究院所、传媒之间的合作,加大文化交流和互相宣传的力度;对现有的涉及贸易、加工、金融等方面的政策进行全面梳理,创造更加有利于打造对俄合作中心城市的环境;集中政府资金,对重点领域重点企业加大扶持力度,提升哈尔滨成为中俄区域合作的中心城市的经济规模和辐射力,成为对俄合作的龙头城市。

    4.强化对俄合作中心城市的辐射和互联互通优势

    黑龙江省实施中俄自贸区战略还要充分利用哈尔滨这一中心城市辐射各市县的功能,发挥边境口岸城市作为水陆交通枢纽的优势。在我省东部丝绸之路建设的框架下,通过陆海联运、江海联运、铁海联运、集装箱转运等多种跨境通道实现与省内重要口岸之间的互动,与俄远东地区和日韩港口的联动。因此,为了实现黑龙江省自贸区战略构想产生的经济效益惠及周边省份,要从政策上实现自贸区构想与周边省份开放的互相沟通;从道路上促进沿边口岸成为黑龙江自贸区战略国际大通道的重要分支和支撑;从贸易上实现黑龙江自贸区与口岸群之间的畅通,促进“出口抓加工”与“进口抓落地”的腹地与口岸的产业优势互补;从物流上实现黑龙江自贸区战略与省内三横两纵贸易通道之间的直通,形成以哈尔滨为轴心和枢纽的扇形放射状辐射格局,实现黑龙江中俄自贸区战略软实力的自然延伸。

    5.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为申报自贸区提供有力支撑

    金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随着中俄贸易和投资规模的扩大,金融的作用日益明显,中俄自贸区的建设更是与金融息息相关。因此建议:

首先,在积极推动境内对俄结算中心建设方面可以通过制定优惠政策,改善融资结算环境,吸引国内对俄贸易投资主体在黑龙江省内重点城市设立总部或结算中心,通过电子渠道在黑龙江省内城市办理融资结算业务。通过建立黑龙江对俄金融产业发展基金和涉俄产业融资风险补偿基金,鼓励金融机构对涉俄融资进行风险参与,解决对涉俄产业融资难问题,支持对俄金融产业发展。同时,抓住哈尔滨市列入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的机遇,积极促进中俄电子商务共同合作与发展,积极推动对俄电子商务支付结算中心建设,协调相关部门与机构共同推进中俄跨境电子商务及支付结算平台建设。

其次,在积极推动对俄离岸金融中心建设方面,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实施在对俄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人民币跨境使用等方面创造条件进行先行先试;探索面向俄罗斯及东北亚的外汇管理改革试点,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外汇管理体制,全面实现贸易投资便利化;鼓励企业充分利用中俄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现跨境融资自由化;深化外债管理方式改革,促进中俄跨境融资便利化;深化跨国公司总部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试点,促进俄跨国公司在哈设立东北亚区域资金管理中心。在积极推动对俄货币交易中心建设方面,依靠哈尔滨银行在全国银行间外汇市场上人民币对卢布交易做市商的优势,发挥哈尔滨银行在卢布做市、对俄代理行网络优势,将哈尔滨建设成为全国对俄货币交易中心。

再次,在积极推动其它对俄金融要素市场发展方面,积极推动黑龙江对俄自贸区建设,支持银行成立金融租赁公司开展对俄金融租赁服务;允许在黑龙江建立面向俄罗斯及东北亚的国际的交易平台;支持在实验区内设立面向俄罗斯及东北亚期货交易平台,并实施期货保税交割试点,拓展期货仓单质押融资功能,鼓励发展物流金融和大宗商品融资。

    6.在全国战略框架下争取申报中俄自贸区的国家支持

    20141月黑龙江省人大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全票通过了作为黑龙江省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共黑龙江省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意见》重大标志的,旨在扩大开放与深化改革,释放发展活力和推进市场化改革的《黑龙江和内蒙古东北部地区沿边开发开放规划》、《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等五大规划;提出了争取设立综合保税区、中俄自由贸易区和俄罗斯在哈尔滨设立领事机构(据悉已获俄方相关部门的批准)等目标使黑龙江设立自贸区的战略格局更加明显。20140819日,为巩固扩大东北地区振兴发展成果、努力破解发展难题、依靠内生发展推动东北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意见》从激发市场活力、提升产业竞争力、推动城市转型等11个方面提出35条具体举措,黑龙江省申报中俄自贸区的建设正好迎合政策推动东北振兴的需求。因此,黑龙江应以俄罗斯在哈尔滨设立领事机构为依托,以国家东北振兴战略为支撑,打造对俄合作中心省份为牵引,依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以哈尔滨为中心的自贸区战略思路,以夯实申报要件为前瞻,将黑龙江自贸区战略与国家东北振兴战略和黑龙江省落实五大规划形成有机对接,争取国家有关优惠政策的支持,形成黑龙江在推进东北振兴和五大规划落实过程中推进中俄自贸区建设。

    7.加强对申报自贸区全面、系统、创新性的超前谋划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俄自由贸易区这种空间组织形式及其建立的可行性一直受到黑龙江省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关注。黑龙江省中俄自贸区的建设,将有助于深化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加强中俄团结合作,有利于中俄两国在国际事务上提高地位、发挥作用。另一方面,有利于进一步促进中俄各自的经济发展,扩大双方贸易和投资规模,促进区域间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促进区域市场的发展,创造更多的财富,提高本地区的整体竞争力。与此同时,中俄自贸区的建立,将有助于推动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区域经济增长有积极作用。

因此,在谋划上要有突破从单纯“与国际惯例接轨”转向“推动规则演化”; 突破产业发展内容从低级到高级的转变;突破从单向开放转向全方位开放;突破中俄自贸区是发展龙头而非扶贫项目的难点问题的创新研究,为我省中俄自贸区的顺利建立,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虽然黑龙江省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还受到许多条件的限制,但是这一前瞻性的研究和谋划仍然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加强对建立黑龙江自贸区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为黑龙江省申报自贸区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和理论指导;另一方面,根据中俄合作的大趋势,以及黑龙江省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可以预期,一旦时机成熟,中俄自由贸易区或其他地区组织形式得以建立,这种超前性的研究和谋划将为政府决策和进一步的申报提供重要参考。

                                         

                                    (执笔人:郭力)

 

 

 

 

 


 

 

参考文献:

 

[1] 李岩.商务部部长高虎城:中俄将建欧亚经济联盟自贸区[R].大公经,2015-05-10

[2] 哈尔滨启动申报中俄自贸区 秋林集团、龙江交通等为属地公司,财经网,2015-07-01

[3] 申报在哈设立中俄边境自贸区[R], 哈尔滨日报, 2015-01-31

[4] 万佳.哈尔滨探索建立中俄自贸区[R], 国际商报, 2014-03-19

[5] 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外交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2015-03-28

[6] “中蒙俄经济走廊”黑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规划[R],黑龙江经济报,2015-04-15

[7] 戴安琪.中俄自由贸易区相关性前景分析——基于贸易结构视角[J],时金融,2014-05-31

[8] 苑玉妹.中俄自由贸易区可行性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8):15

[9] 赵洋.论辟建“中俄远东自由贸易区”问题[J].学术交流,2007(5):05

[10] 张庆艳.建立中俄自由贸易区的模式构想[J].北方经贸,2010(6):15

[11] 解涛,张翔宇.中俄贸易结构分析——兼论建立中俄自由贸易区的可能选择[J].生产力研究,2009(5):30

[12] 栾贵勤,徐子晗.关于建立中俄自由贸易区的研究[J], 学术交流,2009(10):05

[13] 徐林实,中俄东部地区自由贸易区创建研究[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7(12):05

[14] 陈淑华,中俄东部地区自由贸易区创建研究[J].西伯利亚研究,2008(4):25

[15] 陈柳钦.中俄自由贸易区问题探讨[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8(4):05

[16] 项义军, 费腾.中俄自由贸易区金融合作方式研究[J].对外经贸,2015(2):25

[17] 刘炳良,关于构建中俄自由贸易区的思考[J].商业时代,2014-08-20

[18] 展丽.建立中俄自由贸易区的相关研究[J].中国商贸,2014(1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