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区域经济研究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现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发布者:王朗玲  发布时间:2014/3/13 11:35:39  阅读:424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现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发布时间:2009-4-11   阅读405    

                                                     

                                                        王朗玲

 

        党的十七大提出学习、贯彻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我们就必须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结合我省的实际,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用科学发展观反思我省的发展历程,总结经验教训;就要用科学发展观审视我省的发展理念,理清发展思路;就要用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破解我省的发展难题,实现科学发展。

       (一)回顾我省发展的历史进程,正视发展的差距。

建国50多年来,从我省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看,大体呈现出阶段性特征较为明显的三个历史时期: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是我省大规模开发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较快时期;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六大召开前,是我省没有完全跟上改革开放的步伐,经济社会发展较慢的时期;党的十六大以来国家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是我省迎来重大战略机遇,经济社会发展再次加快的时期。

我省是新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被誉为“共和国长子”。“一五”时期,我省被列为国家重点建设省份,工业基本建设投资占全国的1/10,原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项目中有22个落户我省。1958年至1978年我省国民收入年均增长速度为5.94%,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0.62个百分点,是当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较快的省份。1978年,我省社会总产值317.2亿元,列全国第8位。

        改革开放以后,在全国各地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迅速走上市场化道路的时候,我省还继续停留在计划经济体制内,仍然维持能源原材料输出的发展模式,体制性、结构性矛盾日益显现,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许多困难和问题,经济发展速度明显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由发达省份退为不发达省份。2002年,我省GDP3902亿元,在全国的排名降为第13位。

        党的十六大以来,特别是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以后,我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新的转机。2003年至2007年,全省GDP年均增长11.5%2007年达到7077.2亿元,比2002年增长72.5%,是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发展最快的时期。

        尽管我省经济发展速度连续几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但是全国其他省区的发展速度更快,我们不仅同发达地区的差距被继续拉大,而且还落后于辽宁、吉林、内蒙等邻近省区。2007年我省GDP在全国的位次降到了第15位,人均GDP由高于变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7年我省经济增长率为12.1%,比辽宁省低2.4个百分点, 比吉林省低4个百分点,比内蒙低6.9个百分点。形势逼人,时不我待,面对现实的发展差距,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发展的紧迫感,努力实现我省追赶型跨越式发展。

       (二)分析我省发展滞后的原因,转变发展思路。

我省发展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有体制机制因素,也有外部环境因素,具体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资源型省份付出的成本。我省是国家的资源型重工业基地,为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付出了巨大牺牲。我省这种经济格局从全国来看是合理的,从我省自己来看则是牺牲和奉献。建国以来,我省为国家提供了大约占全国2/5的原油、1/3的木材、1/7的商品粮、1/10的煤炭以及大量的重型装备和国防军事装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为改变“重工业太重、轻工业太轻”不均衡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轻工业,给予了许多优惠政策,支持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非国有企业进入轻工业领域。而我省以资源型为主的国有企业在改革开放的第一阶段,向国家上缴大量的利税,没有享受到国家优惠政策,为改革开放支付着成本。我省以投资品为主的重化工业结构缺乏有效需求的拉动。价格的双轨制一方面使我省的资源以低于市场价格的计划价格输出;另一方面使轻工业品以市场价格输入,我省经济遭受到双重损失,在改革开放的第一阶段处于落后状态,成为“东北现象”的典型省份。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进入重化工业阶段,可是为我国改革开放做出牺牲、付出成本的老国有企业面临着来自外资、民营和新国企的激烈竞争,再加上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尚需时日,对大型机械设备的需求还没有达到一定程度,人们对民族工业的认识还没有达成一致,国企自身的改革困难重重等因素,我省发展仍然面临许多难以解决的难题。

        2、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省是全国条块分割最严重的省份,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至今仍没有完全摆脱其体制机制束缚。为了保证全国的资源供应,油田、煤矿、森工、农垦等中央直属的巨型企业和大型企业座落于我省,决定着我省大企业的国家所有制性质,特别是大国有的性质。我省的资源分配在我国经济战略中至关重要,主要是中央政府配置资源,地方政府缺乏配置资源的权力,更没有市场配置资源的条件。“令行禁止”,“一切按中央指令办事”是保证国家计划运行的关键。再加上地方政府所属的国有企业,我省的国有企业几乎遍布所有行业。计划经济体制对人们的创新精神是一种束缚,形成了根深蒂固的“等、靠、要”思维方式。当全社会用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时,单个的思想观念改变和创新就非常艰难,也不容易得到认同。体制不创新,思想不解放,发展滞后是必然结果。

        3、历史文化因素的作用。从历史上看,我省的主体文化是游牧渔猎文化。这种主体文化到清朝后期开始转型为农耕文化。这种农耕文化带有游牧渔猎文化的特色。游牧渔猎文化的特点,一是流动性,二是集群式生产,三是纪律与服从性。随后日本帝国主义14年的殖民统治和奴役强化了这一特性。新中国成立以后,计划经济的思想与黑龙江的历史文化特点相结合,构成了指令性计划推行的文化基础。“一五”、“二五”计划和“北大荒”的开发无不体现着纪律性、服从性和集群式的分工和合作。“大锅饭”的分配方式与历史上部落的平均分配不谋而合。这种历史文化基础就不能不对我省的改革开放产生极大的影响。一是在资源丰裕、劳动所得相对容易,以及北方特殊气候影响下形成的小富即安、小进则满的小农思想与市场经济的竞争意识不相符合。二是移民意识的存在,外来人口不能很快地把黑龙江作为自己的故乡,有人在旅途的心态。在为我省资源开发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存在着一种掠夺式开发资源的意识。三是黑龙江的农业文明不成熟,城镇化发育程度不够,从而影响着城市文明的进程。因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乡镇企业带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局面就不可能在我省出现。

        4、思想认识上的误区。由于以上三方面的原因,导致我省对改革开放以来的许多创新举措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在几次大的历史发展机遇面前,我们常常没有抢得先机。比如,对农村改革的迫切性认识不足,致使我省实行联产承包制的时间滞后于全国,影响了我省农村经济的发展。又比如,对发展民营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直接制约了我省民营经济的发展。再比如,用行政管理替代市场管理。我们习惯于用行政办法去推动经济的发展,而在培育市场、提高成熟度上下功夫不够。行政触角遍布各个角落,投资环境改善缓慢等等。更值得一提的是从干部到职工浓厚的国有企业情结的存在,使得国有企业改革步履艰难,错过了许多利用国家政策的大好机遇。当我省国有企业面临全面亏损或破产时,替代产业又很难出现。其原因是我省的国有企业大都分布在煤炭、森工、石油、机械、纺织等行业,这些企业专业化程度高、专业范围窄,限制了国有企业家、官员和银行家的眼界,使他们难以形成多样化的爱好和兴趣,而这种多样化的爱好和兴趣正是新兴产业、替代产业得以形成的基础。再加上我省不利的地理位置,处于信息传播和商品流通的末端。当我们尽心尽力求发展时,主观的愿望和决策往往与客观的实际不相符合,影响了地区的制度创新和改革,从而使经济的发展滞后于东南沿海等发达地区。

       (三)破除旧的思想观念,树立新的发展理念。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曾经组织开展了生产力标准大讨论、促进经济稳定发展大讨论、引导农民和企业进入市场大讨论、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大讨论和学浙闽、找差距、促发展,增强发展意识、树立良好精神状态等一系列解放思想教育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解放,有力地推动了我省的改革与发展。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从总体上看,我省思想观念落后、思想僵化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一是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我们常常习惯于和自己的过去比,有一点成绩进步就容易满足,小富即安、小进则满,不愿意积极向上争取、往前闯;二是因循守旧、狭隘封闭。我们常常习惯于墨守自己传统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不善于主动创新,不善于向兄弟省市学习;三是畏首畏尾、惧怕困难。我们常常习惯于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不敢承担责任,不愿冒风险,从根本上缺乏东部沿海地区干部群众那种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状态。当前,在思想最解放、发展热情最高涨的广东、上海还在推动继续解放思想,进一步调动干部群众的发展热情,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体制机制变革严重滞后的我省来说,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调动干部群众发展积极性的任务就更加迫切。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调动积极性,必须深刻认识我省的省情,正确认识“快”和“好”的关系。目前我省的主要矛盾是经济发展滞后,经济总量偏小,速度偏低,实现我省的大发展快发展是当务之急。没有快发展就无从谈得上好,“快”是“好”的前提,“好”是“快”的结果,对我省发展来说应该是既要又好,又要更快。

        进一步解放我们的思想,努力实现我省的快发展、大发展,需要从很多方面努力,当务之急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破除旧观念,树立新理念。

       1、破除资源优势的旧观念,树立优势资源的新理念。我省拥有较为丰富的资源。长期以来依靠资源优势发展生产的观念根深蒂固。然而,资源优势与优势资源不是一回事。资源优势是指拥有大量资源。优势资源则指垄断性资源,开采成本低、综合利用效益高、具有竞争优势的资源。我省具有资源优势,但是许多资源不是优势资源。经过几十年的大量开采,我省粮煤木油等资源的生产成本逐年提高,竞争优势不断减弱。同时,资源储量不断下降,有效供给能力不足。我省已探明的煤炭资源储量223亿吨,与新疆2.19万亿吨和内蒙6583.4亿吨的煤储量不可相比。木材基本停止开采,大庆石油开采量已占探明储量的78%,剩余储量只有5亿吨。另外还有土壤退化、水土流失严重,森林覆盖率降低等问题。因此,我们应当树立优势资源的新理念,保护和利用好我省仅存的资源,尽量控制资源输出,努力延长产业链,大力发展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提高综合经济效益。

        2、破除重城市、轻农村的旧观念,树立城乡统筹发展的新理念。长期以来,我们把工作的重心放在城市。农村普遍存在着农民收入低、贷款难、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质量不高,生活环境较差等一系列问题。农民作为缺乏组织的松散群体,又处于产业链的最低端,在公司加农户的模式中,缺乏博弈能力,形成了不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最近,肇源农民把1万元的奶牛当菜牛卖了2800元,原因是各种生产费用上涨,而奶价下跌,1斤奶只卖1元钱,养奶牛的农民赔钱。市场化的痛苦都由农民承担,这种利益分配的不公严重影响城乡统筹发展。我省的农村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2003年按我省的农业生产能力估算,每人可耕种5公顷土地,只需要289万农业劳动力。当时有804万农业劳动力,剩余515万人需要转移。几年过去了,转移的速度仍然不快。农民致富的根本是减少农民。只有这样,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才能提高,农民的收入才能大幅度提高,才能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城乡统筹发展就必须加快我省城镇化和产业化的速度,大量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我省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条块分割,城镇的发展呈现出与其他省份不同的特点。森工、农场、矿区都各自形成了自己的小城镇体系,与地方的县镇遥相呼应。人口流动是垂直型的,直接制约着人口向县城集聚。因此,我省的县城达不到产业发展所需的人口规模,其基础设施等建设的成本较高。我省的城镇化思路不应当像南方那样平衡推进,而应当是优先发展大城市、县城和中心镇。森工、农场、矿山应加快以场部为核心的小城镇建设,提高人口的聚集度。县城附近的场镇要在交通便利的基础上,加快基础设施的共享,降低成本,为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现在我省的场县共建、市矿共建就是很好的思路。

        3、破除重物不重人的旧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新理念。作为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国企改制、劳动就业等一系列压力强化了我们对资金和财富的渴求,存在着重物不重人的旧观念,与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理念不相符合。为此,我们要破除重物不重人的旧观念,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就政府而言,应该加大公共财政的制度建设和公共产品的投入。公共财政的主要部分用于民生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大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逐渐把农村覆盖进去。这样,农民的有效需求就会提高,从而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应该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环境的投入。改善交通、提高空气质量、减少各种污染等,使人们生活环境舒适便利、安全宜居。应该着力解决目前群众关注的房价、物价上涨等突出问题。我省的房价与全国其他省市相比还是属于正常范围。现在的问题是我省收入水平比较低,低收入人群比较多,缺乏对商品房价格的承受力。应该大力发展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房,使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需求得到满足。特别要研究农民工进城后的居住问题,防止形成新的贫民窟。群众最关心的还有医疗卫生和教育等问题。让贫困孩子上得起学,让贫困家庭看得起病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这不但要政府拿出办法来,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一个省很难单独解决物价问题。我们能做的就是加快经济发展,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使收入水平增长速度不低于通货膨胀率。我省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24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132元。城市三口之家的收入水平刚够支撑一个大学生上学,农村三口之家的收入水平刚够支撑一个高中生上学。加快发展速度,提高收入水平是我省急需解决的民生问题。

        4、破除单纯追求GDP的旧观念,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改革开放以来,地方GDP的增长往往是衡量领导干部政绩的最重要指标。然而,单纯追求GDP的增长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效应,特别是造成经济与生态发展不相协调。我省是绿色食品生产大省,也是生态旅游大省。生态环境得不到保护就无法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我们必须探索出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道路,保护好我们的家园,使我省经济可持续发展。我省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例如,国家为伊春和大兴安岭地区的生态保护、森林防火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但是一个地区是不可能靠财政转移支付致富的,转移支付只能解决温饱。我们能不能转变一下思路,直接封山育林。人进不去的地方林子自然就长起来了。用财政转移支付的钱引导人口向加格达奇和伊春区、各林业局、中心林场所在地集中,除了担当防火任务外,着力发展度假旅游业和谋划其他主导产业,培育该地区的内生增长动力。

         二、破解发展难题,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中央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给我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省十次党代会确定的“五个突破”、“一个跨越”和全面振兴的奋斗目标为我省发展指明了方向。吉炳轩同志来到我省后,反复强调要把心思集中到发展上来,思想再解放些,步子再快些,效果再好些,要以更加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使黑龙江发展得更快一些、更好一些。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壮大装备制造业、发展现代农业、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沿边开放带建设、大小兴安岭生态保护区建设、基础交通建设、开发旅游、油煤气等资源的深度加工等事关我省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发展信心,进一步理清了我省的发展思路,经济形势也在好转。今年一季度,在中央防止经济过热的宏观调控背景下,我省经济发展表现出较好的稳定性。全国GDP增长速度为10.6%,比去年同期回落1.1个百分点;我省为11.4%,仅比去年同期回落0.2个百分点。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速度为16.4%,比去年同期回落1.9个百分点;我省为15.1%,比去年同期加快0.1个百分点。全国投资增长24.6%,我省为24.8%;全国进出口增长24.6% ,我省为55.3%,远高于全国水平。只要我们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进一步解放思想,把精力都集中到发展上来,鼓足干劲,不断创新,下大力气克服阻碍我省发展的诸多困难,下大力气破解制约我省发展的诸多难题,我们就一定能迎来黑龙江大发展快发展的最好时期。

       (一)破解产业结构失衡的难题,加快发展。

        2007年我省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为12.6:53.4:34.0。这种产业结构的问题是经济发展主要靠第二产业中的工业支撑,其中工业中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占到五分之一强,是比较典型的“油经济”。传统产业比重高,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低。全省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不到百亿元,中小型企业占高技术产业的97.4%,缺少带动力强的高技术企业,制约了对现代服务业的需求。2007年我省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2%,投资增速下降1.7个百分点。传统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高达53.1%。金融业的增加值仅占服务业增加值的2.9%,同比下降0.8%

    破解这一难题,一是要支持和鼓励核心专利产业化。最重要的是提高主动项目设计能力,改变我省在这方面的空白。通过主动大项目设计使核心专利产业化,提升我省产业的质量和水平。二是要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发展金融、信息、旅游、文化、咨询等现代服务业。三是要加快推进工业结构的调整,继续做大做强装备、石化、能源、食品等优势产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发展生物、信息等新兴产业。四是要支持地方制造业、食品加工业等多种产业的发展,提高我省内生增长动力。

        同时,要优化农业种植结构,改变我省各级财政拿钱补贴农产品销区的做法。例如,为发展我省生猪生产,各级财政对生猪生产补贴,可是我省的生猪市场不大,主要向外地销售,实际上是我省拿钱支持全国消费。又如,我我省生产近800亿斤粮食,自己消费350亿斤左右,其余作为国家的商品粮。从非传统安全角度,粮食安全应由国家支付,而不能要求地方承担费用,农民付出成本。否则,我省就只能陷入增产——投入不足——再增产——投入更不足的恶性循环中,农民无法致富,有效需求难以提高。

       (二)破解所有制结构不合理的难题,促进发展。

    近几年,我省非公有制经济虽然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是总体规模仍然偏小,对全省经济贡献低。我省规模以上工业全部资产中民营和外资企业仅占18.0%,比全国低22.4个百分点,分别比辽吉蒙低14.73.84.5个百分点。我省规模以上私营和三资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6%,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6.3个百分点,分别比辽吉蒙低14.58.65.7个百分点。实现的利税仅占全部利税的5.3%,比全国低35.2个百分点,分别比辽吉蒙低35.130.120.3个百分点。

        破解这一难题,一是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设公共服务平台,降低行业准入门槛,创造宽松发展环境,努力形成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创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使我省非公有制经济快发展、大发展。二是要引导资金、技术、人才、项目、信息等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推动企业扩大规模、多元发展,形成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支持一批有实力的民营企业“走出去”。三是要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围绕全省优势产业,发展配套型加工,形成更多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

       (三)破解投资、消费和外贸需求不足的难题,推动发展。

我省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在东三省中是最低的。2007年,我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2864.2亿元,吉林4003.2亿元,辽宁7435.2亿元。我省平均每个在建项目完成投资规模也比较小,2007年为2995万元,分别比辽吉蒙低1060万元、2113万元和1332万元。2007年我省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2331.1亿元,居全国15位,增速16.7%,低于全国16.8%平均水平,居全国24位。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6097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672元,分别低于辽宁(9406元)、吉林(7333元)、内蒙(7930元)。2008年一季度我省消费增长仅为9.3%,而全国则高达20.6%2007年,我省对外贸易依存度仅为18.5%,远远低于全国66.6%的平均水平。全省外商直接投资20.9亿美元,仅占全国的2.8%

        破解这一难题,一是要加快大项目建设,拉动投资需求。我们要力争中央财政加大对我省的转移支付力度,同时也应该改变招商引资的方式和方法,将招商引资工作落到实处,真正解决我省域外资金流入不足的状况。鼓励和支持资金进入新型的第二产业。对勇于创业的人员给予政策支持和鼓励。特别要发展民营担保公司和地方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政策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和企业上市,彻底改变我省上市公司数目过低的状况,提高我省企业的间接和直接融资能力。二是要大力发展文化、信息、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拉动消费需求。国际社会发展的经验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GDP水平达到2000美元以后,人们的消费结构就要发生较大的变化,对文化、信息、旅游、休闲的需求会不断增加。2007年,我国和我省人均GDP 都已超过2500美元。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有利时机,进一步扩大面向城乡居民吃穿住行的社区家政、餐饮商贸、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生活服务业。特别是要充分利用我省历史文化资源,将富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内容融入各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中,倾力打造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金上京遗址、哈尔滨文庙等我省著名的历史文化景观,倾力打造一批呈现世居民族文化资源的民族民俗旅游景点,扩大文化旅游的规模,提升文化旅游的层次,丰富文化旅游的形式。要做大做强传统文化产业,培育发展新兴文化产业,改造、创新文化生产和传播的模式,推进产业升级,重点培育和发展冰雕、冰上杂技、出版业、报业、影视广播艺术产业等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文化产业战略投资者和文化中介机构,加快建设平房动漫产业基地、省广播影视制作基地、黑龙江新闻产业园、黑龙江出版产业园、工艺品文化广场等一批文化产业基地和特色文化产业群,使之成为不断利用我省文化资源打造优秀文化产品的优势产业群。今年5月,我省赴港举办了2008龙港文化产业投资贸易洽谈会,有7项招商项目进行了签约,签约总额达25.6亿元人民币;组织参加了第四届中国(深圳)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有12个项目在“中国文化产业2008投融资项目推介会”上进行推介,实现签约额12.65亿元人民币,我省文化产业已经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景象,正在成为我省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要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拉动外贸需求。要着力优化进出口结构,抓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不断扩大地产品的出口比重,实施品牌战略,努力提高出口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我们应该进一步扩大进口规模,增加能源原材料进口,大力发展利用进口能源原材料的加工业制造业,真正实现进口产品在我省落地生根、“过腹增值”。我们应该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不断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引导外商投资我省基础设施、环境保护、高新技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吸引国际大集团的地区总部和分支机构落户我省。

       (四)破解发展环境不佳的难题,保障发展。 

        经济发展环境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包括基础设施等硬件环境和政府服务等软件环境。改善我省的发展环境,关键是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增强政府威信。对一个地方来说,政府威信关系政府形象,关系行政效能,决定发展环境。有威信的政府会使投资者预期的风险大大降低,从而吸引投资者增加投资,最终使地方经济实力和竞争力大大加强。我们应该以实际行动表明我省改善经济环境的决心,增强政府的威信,从而进一步增强改府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整合力。政府应该强化改善经济环境政策的刚性,无条件兑现已经出台的政策,取信于商,取信于民。政府应该定期检查这些政策的落实情况和职能部门的社会服务承诺执行情况,严厉查处不执行政策或执行打折扣的相关部门和责任人。二是要强化政府服务企业的责任。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一个地区企业的数量、质量及其盈利能力的大小是该地区经济繁荣的关键。2007年我省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2950户,低于辽宁的116259户、吉林的3512户,内蒙的3261户。2006年我省资本积累率仅为5.9%,分别比辽宁、吉林低14.413.9个百分点,表明企业的资本积累较少,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持续发展能力较弱;总资产增长率我省为4.8%,分别比辽宁、吉林低13.79.3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3.9个百分点,处于全国的末尾。我省经济发展缓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省没有摆脱恶性循环链。经济发展慢,财源少,政府财力不足。为了增加财税收入,有关部门就必须想方设法完成税缴任务,甚至加大增收力度,表面上看税收暂时增加了,但结果却导致企业的负担沉重,企业的发展受到限制甚至生存困难,有的企业不得不选择离开我省,这样反过来又进一步减少了财源,制约了我省的经济发展。另外,我们省有些部门存在很多编外人员,这些人员的工作经费和工资收入没有财政保障,这些部门只好通过向企业频频收费和摊派解决生计,结果又进一步加重了企业的负担,恶化了经济发展的环境。我们应该强化服务意识,工商税务等部门要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好具体服务工作。我们应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支持企业发展,坚持放水养鱼,坚决杜绝竭泽而渔,尽快打开恶性循环链。三是要提高行政效率。过去我们习惯于以加强管理代替优质服务,用计划经济的思维管理市场经济下的企业,越管企业发展越难。各级政府往往热衷于在上面开会、发文件,层层审批,工作效率低下。我们应该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减少行政审批程序,下放权力,简化办事环节,提高行政效率。四是要为经济发展集聚人才。虽然我省高级人才数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这些人才大都集聚于政府和事业单位,急需人才的企业出现人才危机和人才断层。年轻的大学毕业生或转业官兵绝大多数在就业上选择政府各部门或学校等事业单位,而不愿选择企业。使得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人员迅速膨胀,每年“吃皇粮”靠财政供养的人员高速递增,这样就更加重了财政负担,同时使企业高级管理人才和青年技术人才严重短缺。据统计2006年我省每万职工拥有专业技术人员只有2104人,居全国倒数第1位,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我们应该进一步创新用人机制,引导干部把精力放在求发展快发展上来,特别是要大量培育优秀企业家队伍,发现能人,用好能人,保护好能人,弘扬创业精神,培育创业主体,善待创业者,努力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在全社会努力营造一种支持人们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把更多的人才集聚在经济发展领域中来。

 

                                                                                 (责任编辑: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