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区域经济研究  
 
黑龙江省发展外向型经济三十年
发布者:郭力  发布时间:2014/3/11 15:44:02  阅读:579

黑龙江省发展外向型经济三十年

 

发布时间:2009-4-13   阅读774 

                         

                                           黑龙江大学      郭力

 

[  ] 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省的外向型经济蓬勃发展,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规模上,都有了非常大的突破。对外贸易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利用外资取得了显著成就,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发展迅速,“走出去”战略迈出新步伐,口岸和边民互市贸易区建设取得新进展,国际旅游业发展蒸蒸日上。黑龙江省的外向型经济的迅速发展,对我省经济实力的增强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黑龙江 ;外向型经济;发展

 

     一、对外贸易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对外贸易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省对外贸易飞速发展。1978年,全省进出口总额仅为4535万美元,到2007年则达到了173.0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380.4倍,年均增速达到22.7%,大大超过了GDP年均13.1%的增速。随着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增强,全省进出口总值相当于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0.5%跃升至2007年的18.5%,上升18个百分点。回顾黑龙江省对外贸易发展的历程,基本上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93年)为快速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对外贸易依然被看成是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的补充手段,局限于互通有无、调剂余缺,并依然实行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管理,由国营外贸公司集中统一经营,对外贸易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80年代,外贸体制进行了多次重大改革。通过增设对外贸易口岸和下放外贸经营权,改变了高度集中的外贸经营管理体制;通过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激发了外贸企业经营活力;通过实行外贸减亏增盈分成制度和地区差别的外汇分成制度以及出口退税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出口。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黑龙江省对外贸易发展的活力显著增强。从1981年初,国家批准黑龙江省自营进出口贸易权开始,黑龙江省便从出口货源省份变为内地口岸省份,直接面向国际市场,当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6亿美元,居全国16位;1987年实现进出口总额9.6亿美元,居全国12位。到1993年,全省实现进出口总额30.5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66.3倍,年均增长32.4%,进出口额居全国内陆省份之首。

  第二阶段(19941999年)为调整阶段。

        1994年我国政府开始了以汇率并轨为核心的新一轮全面的外贸体制改革,开始运用价格、汇率、利率、退税、出口信贷等经济手段调控对外贸易。同时,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先后提出了“以质取胜”战略、“市场多元化”战略、“大经贸”战略和“科技兴贸”战略。但由于受到宏观调控以及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黑龙江省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一度出现明显减缓,甚至出现负增长,1999年,全省实现进出口总额21.9亿美元,比1998年增长9.0%,比1994年下降9.9%

  第三阶段(20002007年)为加速发展阶段。

        伴随着世界经济的恢复,我国宏观经济也逐步从通货紧缩的阴影中走出,尤其是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得全省对外贸易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此期间,全省对外贸易飞速发展,实现了一年一大步,三年翻一番的良好局面,并于20062007连续两年突破百亿美元大关,加速增长趋势突现。2007年全省实现进出口总额173.0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4.8倍,年均增长24.6%,高于全国年均增幅7.5个百分点。

    (二)对外贸易的特点

  1、贸易方式灵活多样,以一般贸易和边境小额贸易为主。

  (1)一般贸易居主导地位。2007年全省实现一般贸易进出口总额99.1亿美元,比1993年增长11.0倍,年均增长19.4 %,所占比重由1993年的25.0%上升到2007年的57.3%,提高32.3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实现70.3亿美元,增长10.0倍,年均增长18.7%;进口实现28.8亿美元,增长14.4倍,年均增长21.5%。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黑龙江省对外贸易方式结构良好。2007年黑龙江省一般贸易方式出口额比重比全国高13.1个百分点。高比重的一般贸易方式出口,有利于带动和激发地方经济的增长,促进对外贸易健康发展。

  (2)边境小额贸易成效显著。黑龙江省位于祖国东北部,与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相邻,边境线长3000多公里,由于地缘优势,边境贸易在黑龙江省对外贸易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1996年国家批准实行边境小额贸易,使得黑龙江省边境贸易日趋活跃。近年来,随着俄罗斯政局的稳定,黑龙江省边境小额贸易得到了长足发展。2007年全省实现边境小额贸易进出口总额54.1亿美元,比1993年增长11030.2倍,年均增长1.9倍,所占比重提升31.2个百分点。

  (3)其他贸易方式发展步伐加快。在边境小额贸易快速增长的同时,其所占比重在2002年达到峰值42.6%以后逐渐下降,而其他贸易方式逐渐上升。20022007年五年间,全省边境小额贸易进出口总额由18.5亿美元发展到54.1亿美元,所占比重由42.6%下降到31.2%,下降11.4个百分点;其他贸易方式进出口总额由1.8亿美元发展到11.8亿美元,增长5.8倍,所占比重由4.0%上升到6.8%,提高 2.8个百分点;加工贸易方式进出口总额由3.7亿美元发展到5.3亿美元,增长40.3%;对外承包工程货物出口总额由5768万美元发展到2.3亿美元,增长2.9倍。

  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经济外向度不断提高,“引进来”的外商投资企业和“走出去”对外投资企业不断增加,加工贸易、对外承包工程出口货物以及其他贸易方式也随之发展,对外贸易方式更加灵活,效果更为明显。

  2、经营主体多元化,私营经济居首位。

    加入世贸组织后,外贸体制改革持续深入,经营主体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国有企业在对外贸易市场中的份额不断萎缩,私营企业的力量迅速崛起。同时,随着黑龙江省利用外资规模的不断扩大,投资与贸易的互动效应也更加明显,越来越多的外商投资企业加入到对外贸易队伍中来。2007年全省私营企业实现进出口总额126.6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294.1倍,年均增幅高达1.3倍,所占比重由2000年的1.4%迅速提升至73.2%,居各种经济类型首位。国有企业实现进出口总额34.0亿美元,增长40.5%,所占比重由80.9%下降到19.6%,其主体地位从2004年起已被私营企业所取代。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额为11.5亿美元,增长1.4倍,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6.6%,比2000年的2.5%提升4.1个百分点。

  黑龙江省外贸领域的另外一个亮点就是,个体工商户从事进出口贸易从无到有。随着200471日我国新外贸法实施,个体工商户可以名正言顺地直接开展对外贸易,2004年黑龙江省个体工商户进出口总额仅为21万美元,2007年已经跃升至214万美元。

  3、开拓市场取得成效,贸易伙伴日益广泛。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二十世纪80 年代末和90 年代初以来,黑龙江省积极实行国家提出的市场多元化战略,贸易空间不断拓展。截止到2007年,与黑龙江省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由改革开放之初的几十个已经发展到210多个。特别是加快了对非洲和拉美市场的开拓,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与非洲有贸易关系的国家由2000年的33个发展到2007年的56个,贸易额由3410万美元增加到4.1亿美元,增长11.0倍,年均增长42.6%;与拉丁美洲有贸易关系的国家由27个增加到44个,贸易额由3443万美元增加到3.5亿美元,增长9.2倍,年均增长39.3%。从贸易规模来看,处在第一位的是欧洲,2007年,全省对欧洲实现进出口总额121.5亿美元,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70.2%;处于二、三位的是亚洲和北美洲,分别实现34.6亿美元和8.7亿美元,分别占全省的20.0%5.0%;从发展速度看,增幅最高的是非洲,比2000年增长11.0倍,年均增长42.6%;处于二、三位的是拉丁美洲和欧洲,分别增长9.2倍和6.1倍;从国别看,对俄贸易居首位。2007年,黑龙江省对俄贸易首次突破百亿美元大关,成为全国第一个对俄贸易突破百亿美元的省份,进出口额达到107.3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6.8倍,年均增长34.2%,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62.0%,占全国对俄进出口总额的22.3%。美国、沙特、日本、韩国分别位居二、三、四、五位,分别实现进出口总额7.8亿美元、6.1亿美元、5.9亿美元和4.2亿美元,比2000年分别增长4.4倍、110.7倍、1.1倍和26.3%

  4、进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日趋合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外贸易总量的迅速增长,黑龙江省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也出现重大变动。就出口结构而言,改革开放初期, 全省出口商品中初级产品和资源性产品占有较大比重, 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较小。为实现出口的持续增长,黑龙江省积极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实施“科技兴贸”和“以质取胜”战略,工业制成品比重不断提升。1990年,工业制成品和初级产品所占比重已平分秋色, 分别为50.9%49.1%;到1998 年, 工业制成品和初级产品所占比重已变为76.0%24.0 %,工业制成品成为全省出口贸易的主力军。进入21 世纪以来,全省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尤其是机电产品的发展步伐明显加快。2007年,全省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已攀升至92.8%,比2000年的69.7%提升了23.1个百分点。出口的大宗商品主要有服装及衣着附件、机电产品、农副产品和鞋类,其中机电产品出口由2000年的2.1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22.2亿美元,增长9.7倍,年均增长40.2%,高于同期全省出口年均增幅4.5个百分点。全省出口商品结构实现了质的飞跃。

  在出口商品不断优化的同时,进口商品结构亦趋于合理。国民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所需的机电产品、国内短缺的资源类商品进口增幅较高。2007年,全省初级产品实现进口27.0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3.4倍,年均增长23.4%,占进口总额的53.6%;工业制成品实现进口23.3亿美元,增长1.5倍,年均增长14.3%,占进口总额的46.4%;二者占进口额之比由2000年的0.71变为2007年的1.21。进口的大宗商品主要有机电产品、原木、原油、高新技术产品和氯化钾等。其中,机电产品进口由2000年的3.8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11.2亿美元,增长2.0倍;原木进口由1.8亿美元增加到10.9亿美元,增长5.1倍;原油进口由853万美元增加到8.6亿美元,增长99.7倍。目前黑龙江省进出口贸易已逐步步入出口高附加值商品增多、进口以资源性商品为主的良性循环的轨道上。

 

        二、利用外资取得了显著成就

       改革开放至今,黑龙江省吸引外资取得了突出成就,从1979年到2007年,全省累计签订利用外资合同金额241.2亿美元。其中,对外借款47.1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191.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178.0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140.3亿美元。2007年,全省实际利用外资首次突破20亿美元,达20.9亿美元,单位投资规模也从初期的几十万美元提高到600多万美元。

     (一)黑龙江省利用外资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19791991年)属于开创局面阶段。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有关利用外资的立法尚不完善,同时各种基础设施也较落后,外商对在我国投资有顾虑。因此,黑龙江省利用外资发展缓慢,投资规模呈渐进性低速增长。1979年到1991年间,全省累计签订合同金额8.5亿美元,平均每年为6558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8亿美元,平均每年为5248万美元。

  第二阶段(19921995年)属于高速发展阶段。

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十四大召开使我国对外开放步伐又一次加快,从而使利用外资在这个阶段实现飞跃式增长。1992年到1995年间,全省累计签订合同金额44.4亿美元,平均每年为11.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6.5亿美元,平均每年为4.1亿美元。

  第三阶段(19961998年)属于调整恢复阶段。

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黑龙江省利用外资的项目数与合同金额从峰值开始回落,但实际利用外资实现了质的飞跃。1996年到1998年间,全省累计签订合同金额25.6亿美元,平均每年为6.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6.9亿美元,平均每年为6.7亿美元。

  1999年至今为第四阶段,属于稳步提高阶段。

外商投资的重点由注重数量转向注重质量,外资经济的投资领域进一步拓宽。1999年到2007年间,全省累计签订合同金额162.7亿美元,平均每年为18.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27.8亿美元,平均每年为14.2亿美元。

    (二)利用外资的特点

  1、外资来源日趋广泛,香港地区为亮点。

    黑龙江省利用外资从最初吸引大量的港澳台资金项目,发展到目前已有78个国家和地区前来投资合作,外资来源日趋广泛。2007年,投资额(以实际利用外资计)居前五位的国家和地区为香港、百慕大、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和美国,分别为7.3亿美元、5.6亿美元、4.1亿美元、1.6亿美元和7368万美元。外资的大量引入加快了黑龙江省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

  2、投资方式发生变化,独资经营成为外商的首选。

在外资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中外合资作为一种“双赢”的引资、投资方式曾被广泛采用,并在较长一段时期内成为外资经济的主要存在形式。随着市场环境的改善,不确定性风险的降低及投资政策的逐步统一、规范和透明,外资企业迅速发展起来。2001年,外资企业首次超过合资企业成为外商来黑龙江省投资的主要形式。2007年,外资企业合同利用外资金额为10.6亿美元,占合同利用外资总额的65.4%,以绝对优势成为最活跃的投资方式。

  3、投资领域不断拓展,外资流向仍以第二产业为主。

    改革开放之初,外商来黑龙江省投资的领域仅限于制造业、建筑业和少数服务业。随后的二十多年间,外资经济不断拓展投资领域,特别是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向第三产业延伸的步伐明显加快。目前,除教育行业外黑龙江省各个行业均有外资入驻。虽然外商投资领域不断拓展,但依托黑龙江省的工业基础优势,第二产业引资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尤其是国家实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以来,装备、能源、石化、食品、医药和森工六大产业基地成为外商投资热点。2007年,全省一、二、三产业实际吸收外商投资分别为0.2亿美元、18.7亿美元和1.9亿美元,分别占外商投资总额的1.3%89.7%9.0%

  4、战略投资者明显增多,大项目的带动作用逐步显现。

   进入新世纪以来,黑龙江省紧紧抓住国际产业转移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机遇期,通过强有力的对外宣传,不断创新招商方式,推动投资主体由以中小企业为主向大型企业占主导地位的转变,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来黑龙江省投资的大企业明显增多。1998年,在黑龙江省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仅有9家投资19个项目,2007年则发展到34家投资44个项目。这些项目的引进,一方面提升了黑龙江省的产业发展水平,另一方面为产业集聚,延伸产业链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会。

 

         三、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发展迅速

         黑龙江省的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 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黑龙江省人力资源丰富, 国民经济门类比较齐全, 拥有雄厚的工程设计和施工力量。经过近30 年的努力, 全省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事业蓬勃发展。截止到2007年,全省累计签订对外承包劳务合同金额69.4亿美元,完成营业额33.5亿美元。特别是2007年,黑龙江省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事业又向前迈了一大步,签订合同金额首次突破10亿美元关口,达13.9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3.0倍;完成营业额6.9亿美元,增长19.6%

  随着国际知名度的提高,黑龙江省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领域不断拓宽,从最初的种菜和普通民用建筑施工,发展到承建高层建筑、公路、桥梁、铁路建设以及火电、水电电厂总承包交钥匙工程等大型高新技术项目。黑龙江省承建的对外承包工程以守合约、优质服务在国际市场上树立了良好的信誉和形象。

 

          四、“走出去”战略迈出新步伐

 

         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省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迅速发展,业务项目不断增加。1990年至2007年,累计签订对外承包合同金额351775万美元,完成营业额201496万美元。其中对俄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2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的主体由过去的以国有企业为主逐步形成了国有企业、股份制企业、民营企业整体推进的局面。

        对外劳务合作也由单纯提供劳务,发展为外派技术、管理人员相结合的服务性,管理型的劳务输出。1990年至2007年,我省对外劳务合作的国家达到30多个,合同金额累计达到169101万美元,完成营业额98866万美元。仅2001年至2007年,我省派出劳务人员4.1万人次,累计设立境外企业202家,其中中方投资总额12亿,投资的国家和地区有2001年的33个增加到43个。其中对俄投资由200176.3万美元猛增到8.37亿美元,提前一年多完成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对俄经贸合作战略升级第一阶段目标。

        在“走出去”战略中,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如哈飞汽车通过技术转让在马来西亚、中东设立装配厂和生产线,出口汽车和散件4万台套,哈电站集团在苏丹、越南、孟加拉实施电站承包项目金额6.3亿美元;哈量集团收购德国凯狮公司,开创了我省并购发达国家企业的先河;齐重、大庆石油技术公司等大型装备企业走出国门,开展了国际化经营。

 

           五、口岸和边民互市贸易区建设取得新进展

 

           1978年以来,我省陆续开放了25个口岸,分布在沿边的14个市县和松花江、嫩江流域6个市县,构成了水陆空俱全和客货运兼有的口岸群,在我省实施扩大对外开放战略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最近5年来,口岸进出口货物达到4917万吨,年均增长13%;出入境人员2007.4万人次,年均增长12%

        我省自1996年以来相继批准建设了黑河、绥芬河、东宁、同江、抚远、虎林、密山、饶河、逊克、萝北10个中俄边民互市贸易区。绥芬河互市贸易区已启动运营,初步具备开展跨境贸易、投资、旅游等综合功能;东宁互市贸易区建成了辐射俄罗斯市场的商品交易中心。黑河互市贸易区2006年完成出口额3.2亿美元,同比增长29.8%。边民互市贸易区成为我省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和纽带。

 

         六、国际旅游业发展蒸蒸日上

          旅游业被称为朝阳产业、无烟工业,旅游业是改革开放的产物。黑龙江省的旅游业伴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壮大,为推动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我没具有特色的冰雪旅游、生态旅游的不断开发,吸引了众多外国游客的到来,使旅游业呈现强势发展的势头。

    1981年,我省接待外国旅游客人包括港澳台胞和华侨才10550人,外国游客中主要是日本人,达到4586人,占外国游客的43.6%,其次是港澳台同胞,达到4229人,占40.0%。其他的外国客人仅有美国、意大利、英国和德国等6个国家。2007年,我省接待国际旅游人数高达1414187人次,是1981年的134倍,其中来自港澳台旅游的客人为70409人次,而外国人高达1343778人次,占当年游客的95.0%,来自近30个国家。其中俄罗斯游客居多,位居第一,为119万人次,其次是日本人和韩国人,分别为51405人次和34203人次。 

        在游客不断增加的同时,我省国际旅游收入也创下新高,黑龙江省旅游产业总收入由2000204亿元增加到426亿元,增长110%,创历史最好水平。旅游业收入占GDP的比重也由5.2%提高到6%,成为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省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已成为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要推动力量。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黑龙江省抓住加入世贸组织和全球范围内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机遇,立足于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全省开放型经济结下了累累硕果,成为了全省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责任编辑: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