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会论坛  
 
关于我省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模式的思考
发布者:王朗玲  发布时间:2011/6/3  阅读:558

关于我省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模式的思考

王朗玲

一、中央对黑龙江省的定位和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

(一)黑龙江省在全国的区域定位

我国地域辽阔,区域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不平衡发展特征。这种特征不但是区域经济内在动力造成的,而且与中央政府对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直接相关。无论在计划经济下还是在市场经济中,中央政府对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对区域经济的繁荣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计划经济下,黑龙江省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一五、二五和三五期间黑龙江的经济发展速度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在一五期间尤其如此。150个项目中,有20个落户黑龙江。这与中央的区域功能定位直接相关。当时的政治背景是中俄友好互助合作,中俄3000公里的边界线是我国的可靠保障,称之为:“背靠沙发”。俄罗斯的大规模援助是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最重要外援,几乎是唯一的外援。中央从全国各重点大学分配毕业生到黑龙江参加重点项目的建设,配套相应的物资和货币,使得黑龙江经济迅速起飞。

另一方面,朝鲜战争的爆发,建设黑龙江不仅有国防的需要,更有计划经济下利用广袤的土地为全国生产粮食需要,更有解决老铁兵等就业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沈阳许多工厂的北迁和大型国营农场、林场和煤矿的建立就成为必然。我省的产业结构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快速形成。条块结合的经济成为我省的特点,也是便于满足国家对资源的需求。市场经济的推进以及苏联的巨变,国际形势和我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经济改革的第一阶段,为了使改革获得广大群众的支持,我国确定农业和轻工业优先发展以解决其温饱问题。黑龙江不具备轻工业发展的优势。在中央的生产力布局中,具有轻工业发展传统的广东江浙沿海地带拥有地缘、人缘、信息、技术和资金的优势,理应得到政策的支持。另一方面,由于我省大型国有农场与广大农村并存,在全国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时,由于我省还没有找到一条将国有农场制度与联产承包责任制结合起来的途径,就出现了认识上的误区,使得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晚于全国2-3年。而我省的国有企业依然是利税大户,用其利税支持着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实际上,这是当时国家对我省区域功能的定位。

用这种观点看待我省的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判断目前我省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的合理性问题,我们就会得出不同的看法。

目前,我省在中央区域功能定位中,是商品粮生产大省、环境保护大省、石油输出大省,也是煤炭等资源枯竭省份。改革开放30多年的经验表明,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多及世界粮食生产的形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担就落到了黑龙江,特别是农垦身上。因此,农垦现在成为了国家农业综合试验区,近几年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政策的支持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农业的现代化在农垦已经基本实现,正在向农村推进。现在,我省正在努力争取将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农业综合开发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这符合中央对我省的功能定位,应该能得到政策支持。这样,我省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解决就有了政策基础,新农村建设就会在全国走在前列。这些地区的产业结构不能用传统的观点来看合理化问题。

我省的森林资源经过多年的采伐,已经进入资源枯竭时期。然而,大小兴安岭依然是生态我国生态较好的地区,是国家的生态保护地区。因此,在这一地区保护好生态就是当前最主要的任务。国家的政策支持一定是体现在以环境保护为核心的产业上。如果以国内外三次产业比例来衡量大小兴安岭地区,显然是错误的,不符合国情和国家的定位。

我省的煤炭虽然依然为经济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但是经过多年的开采,资源枯竭与塌陷区的形成是不争的事实。国家支持资源性城市转型,塌陷区改造。虽然有难度,但是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是我国的重要课题,也是偿还历史的旧账,其接续产业的选择是要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来决定。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但是煤的最优利用,更重要的是接续产业的形成。

石油是经济的命脉。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石油的依存度会越来越高。在目前的情况下,大庆油田仍然是我国产量最高的油田,没有可替代性。我国石油的开采等技术已经步入世界先进水平的行列,其集约化水平很高。油田随着技术的创新,还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支持油田的发展,扶持接续产业的成长是国家的坚定不移的政策,也是油田今后发展的方向。

(二)市场经济规律对黑龙江省经济的影响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得到的政策支持主要集中在资源性传统产业上。但是仅仅靠政策的支持,在市场经济下也很难保证资源型传统产业的比例在我省经济中比例的扩大。这里市场经济的规律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首先,我国改革开放推行市场经济后,企业成为了市场经济的主体,由计划经济下的一个“生产车间”成为了企业法人,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其目标。在这种情况下,成本和利润是企业首要考虑的问题。就我省而言,由于气候寒冷,漫长的冬天,六个月的取暖期和较高的厂房造价,加大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工人的工资水平与南方相比并不低。另一方面,我省大多数制造企业的消费市场却不在本地,而在南方,产品的运距较远。信息的传递和高级人才的吸引都受到地域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企业南迁或者是将其一部分部门南迁是企业自发的一种必然的选择。

其次,改革开放以来,为了使改革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解决温饱问题是我国那时面临的头等大事。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全国人民吃饱问题。为了解决穿衣问题,增加供给是首要的选择。为此,中央提出调整产业结构,支持轻工业发展,给民营、外资等企业优惠。我省与东南沿海相比,在改革开放初期并不具备轻工业发展的条件。一是南方人多地少,男人都具备着“手艺”,到外地打工,女人在家种地才能维持基本生活。而我省农村则相反,地多人少,气候寒冷,生活相对容易,男人种地,冬天“猫冬”,没有手工艺传统。二是在历史上,为生活所迫,东南沿海许多人“下南洋”谋生,当地人与海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商品信息的传递较快。特别是我国的改革开放吸引这些海外的侨胞到他们熟悉的地方投资。加上那些地方本身就有商业传统,特别是地下钱庄的存在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我省则相反,远离经济发达的港澳和东南亚国家,在当时的条件下,信息的传递受到极大的影响。农村的二元结构,即现代化的国营农场和广大落后的农村并存。国有银行支持着农场的发展,农村信用社也不会给“个体”贷款。农民手中没有钱,更没有东南沿海那样的地下钱庄存在。轻工业的发展没有信息、金融、商业传统等因素的支持。三是东南沿海人口密度高,劳动力剩余非常明显,县镇的人口集聚度非常高。这就为基础设施的改善和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空间。我省正相反,县镇的人口集聚度低,许多县城的人口规模还赶不上东南沿海的一个镇。因此,产业的发展受到人口规模的制约。在市场经济的规律和政策支持的双重作用下,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轻工业在东南沿海迅速发展以满足当时强大的市场需求。我省产业结构在当时调整艰难是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

最后,我们必须看到,我省的优势和国家的政策支持主要集中在资源型传统产业上。以粮煤木油为主体的大型和特大型国有企业坐落在我省,使我省形成了独特的条块格局。在市场经济下,轻工业和许多制造业的产品都属于竞争性行业,其产品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可是,原油、木材、粮食、煤炭等资源型的产品,在经过短暂的低位徘徊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成为了短缺产品,价格逐年提高。特别是大庆的原油,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国税中举足轻重。油田的垄断地位和国有性质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无法改变的。在价格和税收的双重作用下我省各地必然加快资源型的发展。另一方面,条块结构和资源性产业在我省的突出地位,使得我省的企业家、银行家和官员对这些行业有着较深了解和认识。这些行业的专业化程度高、专业化范围窄,这就限制了他们的眼界,难以形成多样化的爱好和兴趣。而多样化的爱好和兴趣却是新兴产业产生的社会文化基础之一。因此,我省的产业结构的现实状况也是市场经济发挥作用的结果。

(三)黑龙江省不同区域产业结构变化

一个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不但与经济发展的阶段,也与区域的各种因素密切相关的。从世界经济发展史来看,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走过的道路往往是不发达国家要走的道路。因此,通过三次产业的比例和经济发展的阶段来看一个国家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问题是有科学依据的。然而,一个国家的不同区域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问题却不能全盘照搬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比例。一是因为一个国家内的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总体上一国经济发展的处于某一阶段,并不等于这个国家所有的区域都处于同一阶段。二是由于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等资源禀赋的不同,其产业的集聚和集中会有不同的分布,显示出不同的特点,其结构也会与一个国家总体的产业结构产生偏离。这种偏离有可能是在市场经济、政策的双重或单项作用下形成的。用这种观点来看我省及其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的变化,我们就会对我省产业结构的变化有不同的认识。

第一种说法是,我省第三产业比例过小,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比例过低,因此应当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这种观点是无懈可击的。但是我们必须了解到不是我省政府和企业不想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现代服务业在三产中的比重,主要是现代服务业在我省的市场需求不足。这就使得我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速度、水平和利润远远低于沿海发达省份。实际上我省的传统服务业发展速度、规模和水平是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的。它们支撑着传统的资源型重工业企业和大众消费。这就形成了一种有别于沿海发达省份的循环:资源型企业的快速发展和新兴产业的缓慢前行影响了对现代服务业的需求。现代服务业需求不足制约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高度化。反过来又对新兴产业的投资环境产生影响,制约其发展。在我省服务业中,现代服务业比例过小的原因就在于此。因此,不能单纯的讲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

第二种说法是,按照三次产业合理化的标准,三次产业之间应当按比例协调发展。我省各地区产业结构与全国相比,明显不合理。的确,三次产业的比例反映了经济发展的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产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地位逐渐降低,三产在其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可是,我省是一个以资源型产业为主体的省份。在经济发展的现阶段,我省的绝大部分区域是农业区域。特别是以产粮为主的农业区域,产业呈现出单一性的特征,在农业还没有真正转变发展方式,农村城镇化尚未实现之时,对现代服务业的需求往往小于其他产业。因为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高度发展阶段产生的,主要依托电子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而发展起来的知识密集型的生产性服务业。同时,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对劳动力的需求呈现下降的趋势,由于传统第三产业进入门槛小,往往成为农村和城镇剩余劳动力争相进入的行业。所以,我省的传统的服务业十分发达,呈现出饱和之势。

第三种说法是我省投资环境欠佳,影响了资金的进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应当改善投资环境,吸引投资,优化产业结构。这种提法当然是正确的。问题是改善投资环境我们探讨了多年,也做了多年,希望使我省通过投资环境的改善成为资金集聚地。可是效果并不明显。症结在于投资环境的改善不仅是政策的制定,更在于政策的执行。我省的优惠政策不少于其他省市,可是普遍的正确的执行却需要全省各部门高度一致的对发展新兴产业的正确认识。这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我省要提高新兴产业在第二产业中的比重,最重要的是要提高科学技术的转化率和产业化程度。我省的人才培养和专利数目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转化率和产业化程度却不高。究其原因是在专利商品化和产业化之间缺乏桥梁和适宜的优惠政策的支持。而这种桥梁主要是我省在缺乏主动设计大项目并将其产业化的能力。这种能力是需要双重培育的:一方面是市场的吸引,另一方面是政府的支持。在我国各地都想发展那高新技术产业的情况下,市场的吸引就不仅仅局限在我省,而是在全国的范围内。如果政策支持力度不足,“省内开花省外香”,专利技术异地商品化和产业化就不足为奇了。因此,政府的支持不但要反映在优惠政策上,更要研究将其专利技术从实验室转化到生产的各个环节上的制约因素并逐一加以解决,才能抵消省外市场的吸引力,使得高新技术产业逐渐在我省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也会随之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就有了需求基础。但是,并不是每个地区都具备高新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我们必须研究不同地区的差异来决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方向,我省产业结构才能按比例协调发展。

二、黑龙江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思考

黑龙江自改革开放以来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国家对我省的定位和市场经济双重作用的结果,而不能仅仅归结于干部群众的思想不解放。这就迫使我们不得认真思考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模式。

(一)以投资为基础的提升GDP增速的经济发展模式

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主体模式。其主要原因是改革开放时,我国是一个劳动力剩余而资本短缺的国家,特别是我国广大农村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资本的稀缺性决定着我国必然用资源和劳动力及其优惠政策去吸引国外资本的进入。这种模式十分的成功。我国现在成为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廉价的中国制造的商品遍布全世界。这种发展模式有两个最基础的条件:一是源源不断地廉价剩余劳动力供给。农村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的解放了生产力,使得我国农村廉价的劳动力供给大约持续了近20年之久,历史上出现的民工潮就是这种状况的最好体现。二是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我国经济的增长提供了动力。为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我国出台了各种优惠政策。我国的民营经济占GDP已经达到70%左右。

进入本世纪以来,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以物为本、以GDP为中心的发展方式已经走向反面,经济增长的边际成本越来越高,拉动生产方式转化的边际效率越来越低,经济社会两层皮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土地稀缺使得土地价格飙升。人口红利逐年减少,劳动力价格提高,民工潮被民工荒所替代。传统行业的利润急剧下降。另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及其各国的贸易保护使得对中国的反倾销诉讼日益增多,廉价产品的出口受到制约。同时,金融危机也使得我国的民营企业受到极大的冲击。民营企业所在的竞争性行业竞争十分激烈,而国有垄断性行业开放度不够,制约了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快速发展。在投资渠道不足的情况下,其资金大量进入房地产、收藏品、高端消费品等行业,加剧了通货膨胀治理的难度,也减少了生产领域的资金和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因此,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迫在眉睫。

(二)以人为本的经济社会一体化的经济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就是要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变为以社会发展为中心,即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谐发展,转变粗放的外延经济发展方式为集约的内涵发展方式。要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改革的新突破,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安排。

虽然中央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有十多年了,可其转变的过程十分的艰难。其主要原因是当旧的模式还能持续下去而新的模式仍需较大成本时,其转变的速度就不会快,更何况新模式的发展所需的要素与旧的模式有较大的差别。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表面上看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而经济发展方式的背后是体制机制的缺失。针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粗放、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结构不够合理等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党中央明确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提出利用“倒逼机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行一场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深刻变革。对这一问题,我们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但是,当面对黑龙江的具体情况时,我们究竟如何做就陷于两难选择之中。由于我省在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位次不断后移,经济总量与发达地区相比相差很大,近几年来,与辽宁、吉林和内蒙的差距也在扩大。所以,许多人提出我省而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前提下,加快经济发展,提高经济发展的速度和经济总量。这无疑是正确的说法。这种思想也贯穿到实际部门和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思路中去。可是到目前为止,我省的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总量的位置不仅没有提升,反而逐步下降。这困扰了我省广大干部和群众。因为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与其历史、文化、体制等多种因素相关,而且相互作用,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就其文化历史而言,我省的主体文化是游牧渔猎文化。这种主体文化在清朝后期开始转为农耕文化。这种农耕文化带有游牧渔猎文化的特色。游牧渔猎文化的特点,一是流动性,二是集群式生产,三是服从性。随后日本帝国主义14年的殖民统治和奴役强化了这一特性。新中国成立以后,计划经济的思想与我省的历史文化特点相结合,构成了推行指令性计划的文化基础。“一五”、“二五”计划和“北大荒”、“大庆油田”的开发无不体现着纪律性、服从性和集群式的分工和合作。“大锅饭”的分配方式与历史上部落的品均分配不谋而合。这种历史文化基础必然会对我省的思想解放和投资环境产生极大的影响。现在我省的思想解放程度与改革开放时已经有了极大程度的提高,可使其差距还是显而易见的。单纯地讲解放思想在短期内是无法解决问题的。

所以,我省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必须根据中央对我省的定位、我省的省情和基础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个大方向。

我认为,虽然我省的财政收入和经济总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在目前形势下选择以生命健康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可行的。

首先,我省具备维持人的生命健康基础的粮食和绿色食品生产,可以提供安全的食品。我省是农业大省,是商品粮生产大省,更是绿色食品生产大省。改革开放30多年的经验表明,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多及世界粮食生产的形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担就落到了黑龙江,特别是农垦。因此,农垦现在成为了国家农业综合试验区,近几年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政策的支持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农业的现代化在农垦已经基本实现,正在向农村推进。看到这一点,积极支持场县共建和土地的规模化以现在的土地的整村推进,一定是一种方向。以农垦为主导的农业现代化在政策的支持下在我省会快速实现。现在,我省正在努力争取将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农业综合开发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这符合中央对我省的功能定位,会得到政策支持。这样,我省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解决就有了政策基础,新农村建设就会在全国走在前列。现在毒奶粉、毒大米、地沟油之类的东西已经引起了高层的重视和民众的不安。食品安全成为当前最重要的民生问题之一。我省是全国绿色食品事业的奠基者和先行者之一。省委省政府坚持实施“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发展战略,加大对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目前,我省已成为全国最大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和加工基地,绿色食品种植面积、经济总量、基地面积和实物总量等多项指标均位居全国之首。我省对绿色和有机食品十分重视,坚持“从土地到餐桌”全程质量监控,确保产品质量安全。近几年,黑龙江地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99%。在全国各种食品不安全事件中,我省都能独善其身。另一方面,通过绿色食品开发,我省探索出一条依托资源,合理开发,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成功之路。绿色食品开发主产区土壤环境指标、江河水质和空气质量均高于国家标准。村屯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生产区域杜绝了污染企业入驻,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绿色食品的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处于良性循环之中。食品安全是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最基本保证。绿色和有机食品则是保证生命健康的最重要条件。我省的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总量虽然与发达地区有较大的差距,但是如果我省在整体上提高全民对绿色食品开发和可持续农业发展的认识,强化环境、资源特别是耕地、森林、草原、水面(江湖海)和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力度,从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上保证与绿色食品开发相适应的可持续农业发展。我省就会成为全国食品最安全的地区。人们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只要进入黑龙江,食品安全有保障。黑龙江就会是保护人民的生命健康最好的地区之一。这对推动我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就业率和农产品出口创汇,增加农民收入,对提升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其次,我省是全国最重要的林业大省和生态大省。现有有林地面积2053.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45.2%,活立木总蓄积16.5亿立方米。为实现胡锦涛总书记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提出的林业“双增”目标,进一步推进全省林业发展,经国家林业局、省政府协商,决定在我省开展林业“双增”目标共同行动。到2020年,有林地面积达到2227.5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达到20.25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49%左右。森林面积的增加,将使我省成为东北粮仓、华北平原乃至东北亚的重要生态屏障,也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林业职工的生活水平创造了条件。我省也是全国湿地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现有天然湿地434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9.18%,约占全国天然湿地的八分之一。全省80%然湿地划入自然保护区,基本形成了覆盖全省的湿地保护区网络。我省境内江河湖泊众多,有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嫩江和绥芬河五大水系,现有湖泊、水库6000余个,水面达80多万公顷,是中国水资源较丰富的省份之一,年降雨量70%集中在农作物生长期,雨热同季,生物生长环境良好。2010年,我省水环境质量显著改善,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目标、项目建设分别实现“百分百”,流域生态环境得到切实保护。2008年,省政府提出用35年时间,大幅提升城镇供水、供热、供气能力,有效解决污水集中处理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问题,到20125项指标达到全国中上游水平,提高了城市承载能力,夯实了城市发展基础,改善了城市人居环境。我省主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污染的特点为典型的煤烟型污染。由于集中供热、供气等污染防治措施的落实,我省环境空气质量没有随着耗煤量的增长继续恶化,污染呈现明显的减轻趋势,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增加。预计,2011年黑龙江省辖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将达90%以上,省辖城市饮用水源水质全部达标。另一方面,我省与俄罗斯有3000公里的漫长边界线,是我国对俄贸易的第一大省,在国家沿边开放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而俄罗斯东部和西伯利亚地区也是生态保护最好的地区,资源丰裕的地区。这就为会在对俄开放中进一步提升我省的生态水准,更有利于人们的生命健康。

第三,我省已经建成现代化公路网络。2008年,省委、省政府做出了举全省之力,决战三年,推进公路建设实现跨越式大发展的重大决策。现在已经取得了极大的成就。公路决战三年全部建成后,除加格达奇通一级公路,其余12个市和一半以上的县(市)、省内重点旅游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边境互市贸易区、矿产资源重点开发地区通二级以上的公路,所有乡镇和行政村通硬化路面公路。我省的高速公路里程将达到4000公里以上。在全国的排名由21位进入前10名,将在全省形成大庆、绥化到哈尔滨的1小时经济圈,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鸡西、双鸭山、伊春、七台河、鹤岗到哈尔滨3小时经济圈,大兴安岭到哈尔滨5小时经济圈。这就为我省经济的大发展和人们生活的便利提供了条件。

第四,我省的森林、煤炭、石油等资源经过多年的开采,已经进入资源枯竭时期。国家支持资源性城市转型,塌陷区改造。虽然有难度,但是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是我国的重要课题,也是偿还历史的旧账,其接续产业的选择是要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来决定。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但是资源的最优利用,更重要的是接续产业的形成。在研究和探讨扶持接续产业的成长的过程中,可以将生命健康产业纳入其中,与其他产业形成共同发展的互补格局。特别是我省具备十分雄厚的产业基础和新兴产业发展的条件。目前,全省各地的工业园区正在整合和发展之中,招商引资取得重大进展,特别是新兴产业的发展令人瞩目。这些产业的发展和传统升级换代必将会改善我省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分配结构,为人们的生命健康提供最坚实的基础。

第五,我省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很快。目前正在提高医疗卫生水平,快速推进我省医疗改革,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是保障生命健康的最重要一环。看病难的关键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改革,包括二甲以上的公立医院的改革和基层医疗机构的改革,特别是公立医院的改革。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多元办医和探索多点执业,调动医院和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我省在这些方面正在积极的探索。我省要把大中医院办好,提高其以来水平,把小医院和基层医疗单位办实,使其充分发挥作用。特别要提倡诊断在大医院,基本治疗在中小医院。大中小医疗机构相结合,建立完善的医疗卫生系统,保证我省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相对全国而言,我省虽然经济发展总量和速度与发达地区有较大的差距,但是保持人们生命健康的各种基本要素却高于平均水平,有的甚至是不可或缺的资源。这对提高我省劳动力素质和人们生命健康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只要我们选择以生命健康为中心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就有可能走出一条具有龙江特点的经济社会发展道路来。